地貌臨界說

地貌臨界說是1973年美國舒姆(S.A. Schumm)首次提出的一種地貌發育理論。原意指在外部控制如氣候、海平面及土地利用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地貌系統演變過程中突然變化的超越點或狀態。隨後,舒姆把地貌系統外部控制引起的地貌突然變化的超越點或狀態也定義為地貌臨界或稱外在臨界(extrinsic threshold),將原意的地貌系統固有的臨界稱為內在臨界(intrinsic threshold)。

地貌臨界說是1973年美國舒姆(S.A. Schumm)首次提出的一種地貌發育理論。原意指在外部控制如氣候、海平面及土地利用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地貌系統演變過程中突然變化的超越點或狀態。如在正常流量條件下,曲流頸的截直;在半乾旱區因泥沙堆積促使谷底坡過陡引起的坳溝作用的破壞;因超越冰川穩定性而引起的凍的周期性積累和消融等。隨後,舒姆把地貌系統外部控制引起的地貌突然變化的超越點或狀態也定義為地貌臨界或稱外在臨界(extrinsic threshold),將原意的地貌系統固有的臨界稱為內在臨界(intrinsic threshold)。地貌臨界概念的提出,使地貌學家從平均侵蝕和堆積速率的概念中擺脫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釋地貌侵蝕與堆積作用的複雜性和多變性,使地貌學更能付諸實際套用。如用來確定地形發育的起始不穩定條件,防止溝谷侵蝕,進行產沙控制,河型演化判別,設計穩定渠道,分析階地和夷平面的成因,解釋異常侵蝕和堆積特徵,預測伴隨人類活動和正常景觀中引起的未來侵蝕一堆積變化等。因該概念新穎、套用廣泛,1980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地質系以“地貌中的臨界”為題舉行年會,探討其科學內涵、分類、機制及套用等問題,使其發展成界於突變論與均變論間的仲裁理論,它與突變事件、複雜回響等結合在一起,為地貌演化過程中的動力準均衡提供了科學基礎,從而將戴維斯的循環衰變模式與吉爾伯特的穩定態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