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藤[中藥]

地瓜藤[中藥]
地瓜藤[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瓜藤,中藥名。為桑科植物地瓜榕Ficus tikoua Bur.的莖、葉。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小兒消化不良,風濕疼痛,經閉,帶下,跌打損傷,痔瘡出血,無名腫毒。

別名

過江龍、土瓜、地蜈蚣、過山龍、牛馬藤、過石龍、鋪地蜈蚣、地瓜莖、牛托鼻、攔路虎、地木耳、野地瓜藤、霜坡虎、爬地牛奶、鑽地龍、遍地金、地板藤、地枇杷、萬年扒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肝、脾經。

功效

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解毒消腫。

主治

肺熱咳嗽,痢疾,水腫,黃疸,小兒消化不良,風濕疼痛,經閉,帶下,跌打損傷,痔瘡出血,無名腫毒。

相關配伍

1、治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地枇杷150g,水煎去渣,濃縮至300ml。每次10ml,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急性胃腸炎,小兒消化不良:地枇杷1500g,加水10000ml,煎至3000ml。成人每次服100ml,每日2次,小兒消化不良每次服20-30ml。(《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疥癬,蕁麻疹:地板藤藤葉。煎水洗患處。(《文山中草藥》)

4、治蛔蟲症:地板藤鮮葉3-9g。水煎服,日服2次。(《文山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無濕熱瘀滯者勿用。”

採集加工

9-10月採收,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落葉匍匐灌木。全株有乳汁。莖圓柱形或略扁,棕褐色,分枝多,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不定根。單葉互生;葉柄長1-2cm;葉片堅紙質,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6-8cm,寬l-4cm,先端鈍尖,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邊緣有疏淺波狀鋸齒,上面綠色,被短刺毛,粗糙,下面淺綠色,沿脈被短毛;具三出脈,側脈3-4對。隱頭花序,成對或簇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常埋於土內,球形或卵圓形,直徑1-2cm,成熟時淡紅色;基生苞片3;雄花及癭花生於同一花序托內,花被片2-6,雄蕊1-3(-6);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果為瘦果。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區的疏林、山坡、溝邊或曠野草叢中。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性狀鑑別

莖枝圓柱形,直徑4-6mm,常附有須狀不定根。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具縱皺紋,幼枝有明顯的環狀托葉痕。質稍硬,斷面中央有髓。葉多皺摺,破碎;完整葉倒卵狀橢圓形,長1.5-6cm,寬l-4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灰綠色至深綠色,下面灰綠色,網脈明顯。紙質易碎。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相關論述

1、《天寶本草》:“專治紅白兩痢症。”

2、《分類草藥性》:“葉,包瘡毒。”

3、南藥《中草藥學》:“收澀,活絡。主治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久瀉,斷手再植,刀斧傷。”

4、《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尿路感染,白帶,感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