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儀傾斜

目前已知地軸的傾斜約以四萬年的周期變動,變動幅度在22.1~24.5度間,現在的傾斜度是23.5度。

地球儀傾斜

這是因為地球的自轉軸和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面有一個66.5度的夾角 地球為什麼會有這么個夾角呢 那是在地球形成過程中形成的 地球地軸傾斜的形成及影響 目前已知地軸的傾斜約以四萬年的周期變動,變動幅度在22.1~24.5度間,現在的傾斜度是23.5度。 據科學家說四十億年以前,一顆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地軸傾斜於是產生地球四季氣候。 (另外的學說http//geod.51.net/mrbosh/wbook/gqy07.htm) 事實上太陽系九大行星當中,除了水星幾乎垂直於黃道面之外,其餘行星都或多或少是傾斜的,例如火星傾斜25度,土星27度,木星3度,甚至連我們的太陽也傾斜7度,月球則傾斜6.5度,而天王星更傾斜高達98度,簡直是躺著轉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以傾斜的姿勢繞太陽公轉,因此北半球與南半球各有四季變化,目前已知地軸的傾斜約以四萬年的周期變動,變動幅度在22.1~24.5度間,現在的傾斜度是23.5度。 如果傾角變大,南、北半球夏季日照量會大增,而冬季劇減。此外,尚有影響地球氣候的其它軌道因素,例如地球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大約以10萬左右的周期在變化。 太陽系九大行星當中,除了水星幾乎垂直於黃道面之外,其餘行星都或多或少是傾斜的,例如火星傾斜25度,土星27度,木星3度,甚至連我們的太陽也傾斜7度,月球則傾斜6.5度,而天王星更傾斜高達98度,簡直是躺著轉了! 為什各行星的傾斜度有這大的差別呢?原因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行星受到微行星不同角度及速度的撞擊,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傾斜。 現在的氣候是太空撞擊所造成的嗎?回到四十億年以前,一顆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地軸傾斜於是產生地球四季氣候。然後回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猶加敦,一顆隕石在那裡撞擊地球,或許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由於地球傾斜23.5度,使得太陽光直射地球的區域,會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而改變。 夏天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使北半球溫度較高而形成夏天,而南半球因為陽光斜射,得到的能量較少,因此溫度較低而形成冬天。半年後,太陽直射南半球、斜射北半球,因此季節互換,南半球是夏天,而北半球是冬天。 地球的氣溫變化何以有冰期與間冰期的大循環現象?以及循環周期為何並不固定?一般認為南斯拉夫數學家米蘭可維奇1930年提出的地球「軌道偏心說」甚有道理。 地球溫度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輻射,因此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而引起的日照量變化必然是構成冰期與間冰期循環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日照量隨軌道因素而周期性變動。 如果地球不是傾斜的,而是直立的,那么,太陽光將直射赤道,這使得越接近赤道的區域,溫度越高,越遠離赤道的區域,溫度則越低,而且不論地球公轉到什麼地方,溫度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說,熱的地方永遠熱,冷的地方永遠冷,當然就沒有四季變化勒! 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的自轉軸受到日、月引力的影響,而在空中做錐形運動,也就是物理學上所謂的進動(precession)現象,造成「歲差」。陀螺的自轉軸便是典型的進動現象。 簡單的說,歲差就是自轉軸繞圈圈(就像陀螺要倒地之前,陀螺會傾斜著轉圈圈的樣子)的現象,地球歲差的周期大約是兩萬六千年左右;進動(precession)就是歲差,兩者名稱不同,在於進動是物理學的名詞,而歲差則是天文學上的用法。 與進動有關的一種作用,稱為章動(nutation),是進動過程中,地球自轉軸輕微擺動的現象。這兩種作用,都是因為天體自轉軸傾斜,以及因為自轉所造成的形狀改變,還有周遭天體位置的改變所產生。 歲差現象使地軸在黃道極轉圓圈,周期大約25800年,春分點平均每年後退50弧秒;現今太陽運行,每月所在的黃道十二星座,與三千多年以前發明的占星術中太陽所在的星座已經不同。北極星也逐漸移動,在公元一萬四千多年以後,織女星將成為北極星。

相關條目

張大方

謝冬青

閔應驊

楊金民

郭衛鋒

申煜湘

魯春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