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不攆簡介
“地不攆”這項民間文藝的藝術形式,就地取材,裝置簡單,場地易選,遊藝活動時人
人均可參與,是一項 大眾化的文藝活動形式。所以,每到臨近春節,步入臘月時,各村人們便自發地找材料裝置“地不攆”,供大家 在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清源有的地方叫“地忽拍”。地不攆民間傳說
據民間傳說,“地不攆”在清徐活動的歷史較早,大約在明末清初就廣泛地作為農村春節的文藝活動項目。“地不攆”這種文藝形式,充分體現了農耕文化的特色,因為它的活動器材全是農民生產中拉運東西的工具、馬車的車輪、馬車的車軸,這說明辛苦勞作一年的農民,在春節休閒的時候,想參加些娛樂活動,填補和改善單一的勞作生活狀態,所以就地取材創製了“地不攆”這項活動。
“地不攆”的選材與製作方法
找一個舊馬車上的車 輪(俗稱車足兒)和一根車軸,車輪直徑為1.2米,車輻 18根,內粗外細,車輪周邊由寬度為10公分、厚為6公分 的9塊整塊斗形木頭組成車網,軸頭30公分,軸孔10公 分,車輪周邊由9塊弧形鐵箍箍著,場地一定要選在街頭最為熱鬧的地方,但不能阻礙於交通。在選好的地點挖一個2尺多深的坑,將車軸斜度為20°(與垂線夾角)斜插坑裡,用土添平夯實,不讓車軸晃動,然後將車輪裝在車軸上固定,並在車軸與車輪磨擦的車軸上加食油潤滑,這樣車輪轉動起來滑動自如。
“地不攆”的玩耍方法
一般是兩個人一起玩,一個人坐在車輪上,或是爬在車輪上,另一個人用雙手撥動車輪旋轉,在車輪急速的旋轉時,車輪上的人一定要用雙手牢牢地抓好車輪的車輻,否則就會被車輪轉動的離心力甩出去。有的在車輪上坐兩個人來玩耍的,這樣撥動就比較費勁。還有一個人獨自玩耍的,一個人玩耍只能爬在車輪上,靠自己的腳用力蹬住地面,使車輪旋轉。因為車輪安裝時有斜度,所以每到車轉到離地面最近的地方時,腳就可以用力蹬地,使車輪受力,急速旋轉。這樣反覆地用腳蹬地,車輪也會像人撥動一樣轉得很快。
近年來,由於電視、電腦和籃球、桌球等多種文體活動的出現,這項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娛樂的活動項目已很少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