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裡

在森林裡

《在森林裡》是2008年8月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家是瑪莉·荷·艾斯。本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黑白兩色呈現了藝術氛圍,以單純詩意的風格,讓這部作品在繪本史上熠熠生輝。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走進那片森林,我們走進了一個孩子內心的幻想世界。在那裡,動物們一個接一個地出場,自然中帶有一絲戲劇色彩。小男孩和他們一起野餐一起玩,非常愉快。但爸爸出現時魔力已消失,一切都回到了現實。小男孩只好期待下次再來這片森林,下次再與朋友相聚。

作者介紹

瑪莉·荷·艾斯

1895年12月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她從小就喜愛畫畫,曾就讀於勞倫斯學院和紐約的美術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她放棄了繪畫,1944年她重返畫壇,開始了圖畫書的創作生涯。

她一生共出版了二十一本圖畫書,其中《Mr.T.W. Anthony Woo,1951》獲得1952年凱迪獎銀獎、《和我玩好嗎?》(Play with Me,1955)獲得1956年凱迪克獎銀獎、《彭尼先生的賽馬》(Mr. Penny’s Race Horse,1956)獲得1957年凱迪克獎銀獎、《就是我》(Just Me,1965)獲得1966年凱迪獎銀獎,《還差九天聖誕節》(Nine Days to Christmas,1959)獲得1960年凱迪克獎金獎。

1895年12月6日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父親是一名醫生、牧師,她是六個孩子中的第四個。她從小就喜愛畫畫,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去大人的繪畫教室學畫了。曾就讀於勞倫斯學院和紐約的美術學校。1917年11月30日,與史丹福大學的羅吉結婚,兩個星期後,丈夫應徵入伍,翌年的1月戰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那之後,她放棄了繪畫,一邊在芝加哥從事社會福利活動,一邊在芝加哥大學學習,並於1924年獲得了學位。這期間她還受紅十字協會派遣,遠赴捷克創立兒童保健設施,可惜因為用錯了預防注射針的劑量,身體嚴重受損,第二年不得不歸國。

1930年6月,她與過去的友人、大學醫學系教授哈倫特·伊特斯博士再婚。不過,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了她的頭上,第二任丈夫與病魔搏鬥了近十年,最終還是不治而死。1944年她又一次重返紐約,開始了圖畫書作家的生涯。這一年出版的《在森林裡》,就是她在護理丈夫期間為了慰藉自己的心靈而畫的一本圖畫書。她一生一共出版了二十一本圖畫書,其中《Mr.T.W. Anthony Woo,1951》獲得1952年凱迪獎銀獎、《和我玩好嗎?》(Play with Me,1955)獲得1956年凱迪克獎銀獎、《彭尼先生的賽馬》(Mr. Penny’s Race Horse,1956)獲得1957年凱迪克獎銀獎、《就是我》(Just Me,1965)獲得1966年凱迪獎銀獎,《還差九天聖誕節》(Nine Days to Christmas,1959)獲得1960年凱迪克獎金獎。

1985年逝世。

作品背景

●1945年凱迪克獎銀獎

●入選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定會第22次“好繪本”

●入選日本兒童文學者協會編《世界圖畫書100選》

●入選日本兒童書研究會/繪本研究部編《圖畫書·為了孩子的500冊》

書評

經典圖畫書——在森林裡

彭懿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故事誰寫不出來啊——不就是一群動物跟在一個小男孩的屁股後面,在森林裡熱熱鬧鬧地大遊行嗎?

可是錯了,這本書遠不像人們想得那么簡單。

比如,你能回答得出下面這一連串的問題嗎?為什麼小男孩要拿上一隻新的喇叭走進森林呢?為什麼獅子要拿上梳子、大灰熊要抱上花生和果醬、袋鼠要帶上鼓走呢?年邁的灰鶴是誰的象徵?兔子又是誰的象徵?為什麼小男孩格外擔憂兔子,而它卻自始至終一句話都沒說,只是緊跟著小男孩?……

否則,作者就不會寫了那么久了。

這是瑪麗·霍爾·伊特斯接近五十歲時的作品,可以說,這本書她從童年一直寫到了第二任丈夫溘然長逝。

她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一個有湖、有森林的小鎮,她回憶說:“我孩提時代最快樂的記憶,就是在故鄉度過的夏天了。小時候我喜歡一個人跑進幽暗的森林,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一邊傾聽掠過樹梢的風聲,一邊等待著森林裡的動物出現。不只是帶著小鹿的鹿、豪豬、獾、龜和青蛙,有時還會遇上熊、臭鼬鼠和毒蛇。”

不過,提筆將這片封存在童年記憶里的森林畫到紙上,則是許多年以後的事情了。這時的她已經不再是一個耽於幻想的小姑娘,而是一個命運多舛而又羸弱多病的婦人了。當她知道深愛的丈夫患上了不治之症,便和他靜靜地守候在芝加哥郊外的森林的家中,等待著死神的降臨。對於她來說,那並不是一段可怕的時光,因為有一大片森林陪伴著他們。她日後深情地寫道:“為了度過兩個人在一起的有限的日子,我們達到了一個與肉體的死根本就無法破壞的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開心地眺望著來到森林裡的動物和孩子們的身影。”在丈夫的彌留之際,她重拾畫筆,斷斷續續地畫起了《在森林裡》,可還沒有畫完,丈夫就與世長辭了。隨後她就離開了這片森林,帶著畫稿去了紐約,再也沒有回來過。

第二年,《在森林裡》問世了。

知道了這樣一段讓人哽噎的往事,我們還能說這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森林嗎?不,這是瑪麗?霍爾?伊特斯對於愛的記憶,是她慰藉自己的心靈之地。這本書的最後一幅畫面,動物們走了,男孩騎在爸爸的肩膀上走了,只剩下了空無一人的森林。明明故事在上面一頁已經結束了,可她又多畫了一頁!一位曾經見過作者的日本女性動情地寫道:這片一個人也沒有的樹叢,就是當時夫人的心象。我喜歡“心象”這個詞,譯過來就是“心中的風景”吧!是的,這是作者心中的一片森林,是她愛著的人任何時候都能夠歸來的一片森林。

有人說池塘邊那隻風燭殘年的灰鶴,是她丈夫的象徵。而那隻默默不語的兔子,則是她自己的化身;也有人推測說是某一個總跟在她身邊的殘疾兒童。不管它是誰,它都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

至於這片瑪麗·霍爾·伊特斯用炭精筆一筆一筆描繪出來的森林,對於作品中的那個小男孩“我”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幻想的世界,是一個不知道會遭遇到什麼的未知空間。其實當他戴著紙帽子、拿著喇叭走進森林那一刻,就已經推開了幻想世界的大門。這個喇叭意味著什麼呢?當然是魔力了,這在西方或是東方的傳說中並不鮮見。一隻趴在地上的獅子開口說話了,然後就頭戴王冠、手持梳子上路了。接著是抱著花生和果醬的大灰熊、打鼓的袋鼠,一個接一個的動物拿上或是穿上讓人聯想到遊戲的道具上路了……可是隨著“我”的爸爸的到來,“我”又被領回到了現實世界。不過,這個爸爸多少有點與眾不同,他最後那句“我想它們會等你下次再來的”,實在是讓人意外。就這一句話,讓森林裡的這個幻想世界永遠地留在了男孩的心裡。

遠去了,男孩騎在爸爸的肩膀上回到現實世界去了,他們背對著我們,朝著森林的另一頭、也就是圖畫書的另一邊走去了。而圖畫書這一邊的我們,卻留在了這片森林裡——如果真能留下來,我願意。

這本圖畫書,從頭至尾都流淌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靜謐。雖然畫的是下午或黃昏,但因為是黑白畫,讓人如同漫步在月夜之中。

1953年,也就是《在森林裡》出版了九年之後,瑪麗?霍爾·伊特斯又推出了它的續集《森林大會》(Another Day)。與前作一樣,這一本也是黑白畫面。作者不是沒有畫過彩色的圖畫書,《和我玩》就上了淡淡的顏色。松居直分析說,因為《在森林裡》是一個幻想故事,是用第一人稱“我”講述的,故事是“我”這個小男孩心中的世界,因此用黑色反而更有效地使人進入故事的世界,如果加上顏色,恐怕故事的印象就會被沖淡,只剩下對畫的印象了。

說到最後,我們明白了,為什麼《二十世紀兒童書作家》(Twentieth-century children’s writers,1978)的作者會說:“像《在森林裡》或是《和我玩好嗎?》這樣的書,無論是構成還是文章的邏輯性都非常單純,所以也許有人會想說這樣的書並不難寫吧?可實際上,這卻是非常難寫的書。”

松居直在《圖畫書的快樂》一書里說:假設要是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作家是誰”,我一定會脫口而出:瑪麗·霍爾·伊特斯!要是問我“你最喜歡瑪麗·霍爾·伊特斯的哪一本書”,我一定會說是《在森林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