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歷
說起這“土豆泡泡糕”的來歷,還得從張詠梅老太太說起。張詠梅從國小藝,13歲參加劇團,主攻老旦。18歲成名,成為長治縣梆子劇團的台柱子,紅透了上黨城市鄉村,山莊窩鋪,所以農村的老婆婆們都願意看她唱的戲。眾所周知,”劇團的演員下鄉演出,在農村都是吃百家飯。農民雖然沒有什麼大米白面、雞鴨魚肉,就是粗糧、雜糧、蘿蔔、白菜、土豆、南瓜也要精工細做,變著花樣讓演員們吃飽,喝好。張老太太就是吃農家飯成名的,對民間的飯菜很感興趣。流傳故事
張詠梅老太太退休之後,正趕上改革開放。為適應形勢,閒不住的張老太太就想,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米精面、生猛海鮮、雞鴨魚肉、山珍野味,吃得滿嘴流油。所以營養過剩,使人們生理上自覺、不自覺地染上了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腦血栓,以及各種癌症等疾病,影響了人們的健康長壽。能否讓人們多吃些高蛋白、低脂肪、多纖維的食物,調劑人們的飲食結構呢?於是她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取得老伴同意,率領子女們在長治市延安路租賃了兩間茅草屋開了一座“無名師無名廚,缺山珍少海味”的小小粗糧美食城。以出售民間百姓喜聞樂見的小雜糧飯食和樹蔬野菜的農家飯菜:“玉面煮疙瘩”、“小米油圪轉”、“粉豆面飴鉻”、“小米麵煎餅”、“玉面撥子”、“三和雜麵條”、“農家調和飯”、“莜麵栲栳栳”、“蕎麥麵灌腸”、“玉面窩窩頭”、“軟米麵糰子”等幾十種粗雜糧麵食食品。傳統的做法,粗劣的品牌,很受食客們的歡迎,一到飯口時間則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人來客往、座無虛席。老太太為了讓新老顧客享受到鄉土風味美食,他不斷到農村訪問農家的飯菜,以野菜拌糧,樹蔬養生等原料,增加花色品種,適應客人的需求。像“土豆撥爛子”、“榆錢穀壘”、“豆角撈飯”、“野菜圪臠”、“地耳包子”、“槐花蒸角”、“南瓜餅”、“柿圪蟲麻”等粗糧細做,細糧精做很受客人的青睞。“土豆泡泡糕”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1997年秋季,張老太太發現新出土的山藥蛋煮著吃綿沙甘酥可口,他想,如果摻入白麵粉製成跟“南瓜餅”一樣脅的小餅,可能要好吃。於是,老太太就把她的大徒弟宋秋林叫到一起,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番,徒弟也說試試吧! 兩人就動手開始試做。他們先把煮熟的土豆剝去皮,用擀杖搗成稀泥狀,摻了10%的白面和起來,拍成若干個小餅放入油鍋中炸,可是一個個都沉了底,煳了鍋,並相互黏連成一鍋糊飯。第一次失敗,他們進行了第二次試驗,因第一次土豆泥太稀,摻的白面少,第二次他們摻了百分之八十的麵粉,結果麵團硬了,炸出的土豆餅有生疙瘩塊,入口難嚼,落口難咽。兩次試驗不成,老太太想:“餅軟了難看,餅硬了難咽。”他倆不甘心失敗,又進行第三次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土豆蒸、麵粉半、加蛋液、摻白糖,加色拉油,溫度好、餅擀薄、二毫米厚、速膨脹、形如鼓、入口綿、味微甜,引人食慾,魅力無窮,食而不厭,留連忘返的小食品。詩人日:小吃特點
粗糧美食泡泡糕,魅力無窮口感好。形如皮鼓技術巧,原料配方有絕招。
油而不膩營養高,健脾補腎有療效。
瘦人吃了長肥膘,醜女常吃變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