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可塑性

土壤可塑性(soil plasticity)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時,在外力作用下能成形,當外力去除後仍能保持塑形的性質。土壤可塑性是片狀黏粒及其水膜造成的。因為土壤中黏粒成薄片狀,彼此接觸面積大,當土壤含有一定量水分時,黏粒表面包被一層水膜,若加外力,使片狀黏粒在水膜的濕潤下,可將雜亂排列變成相互平行定向排列、並為水膜拉力所固定,保持新的形狀。失水乾燥後,由於土粒黏結力,仍能保持其改變後的形狀。

簡介

土壤力學性質(又稱機械物理性質)包括黏結性、黏著性、可塑性和脹縮性,以及其他受外力作用而發生變形的性質,這些性質又稱為土壤結持性。土壤力學性質與土壤耕作中的諸多問題,如耕作難易、耕作質量、土壤壓板等密切相關。土力學就是研究土壤力學特性的土壤學分支學科。

可塑性

土壤可塑性(soil plasticity)是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時,在外力作用下能成形,當外力去除後仍能保持塑形的性質。土壤可塑性是片狀黏粒及其水膜造成的。因為土壤中黏粒成薄片狀,彼此接觸面積大,當土壤含有一定量水分時,黏粒表面包被一層水膜,若加外力,使片狀黏粒在水膜的濕潤下,可將雜亂排列變成相互平行定向排列、並為水膜拉力所固定,保持新的形狀。失水乾燥後,由於土粒黏結力,仍能保持其改變後的形狀。

影響土壤可塑性的因素

水分含量

過乾的土壤不能任意塑形,泥漿狀態的土壤雖能變形,但不能保持變形後的狀態。因此,土壤只有在一定含水量範圍內才具有塑性,土壤表現塑性的含水量範圍是土粒同的水膜已厚到允許土粒滑動變形,但又沒有喪失其黏結性的範圍,否則在所施壓力解除或乾燥後就不能維持變形後的形狀。土壤開始呈現可塑狀態時的水分含被稱為下塑限(塑限),土壤失去可塑性而開始流動時的土壤含水量稱為上塑限(流限)。上塑限與下塑限含水量之差稱為塑性值,也叫塑性指數(plastic index)。塑性值大的土壤可塑性範圍大、可塑性強。

土壤有機質

有機質能提高土壤上、下塑限,但一般不改變其塑性值。在塑性範圍內進行耕作是不適宜的,這時無論耕鋤等任何操作都不可能達到碎散土塊、疏鬆土壤、創造良好結構的目的,因此,在乾耕時必須在下塑限以下的含水量進行,濕耕時必須在上塑限以上的含水量才能進行。

代換性陽離子

代換性鈉離子因水化度大,使上壤分散,因此可塑性增大,相反,鈣離子因具有凝聚作用,減少了土壤可塑性。代換性陽離子對黏粒礦物塑性強弱的影響很大。鈉離子使蒙脫石的上下塑限和塑性值大大增加,而對高嶺石影響較小。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愈細,黏粒含量愈多,可塑性愈強。砂質土中由於含黏粒很少,因而不具可塑性或可塑性極不明顯。在黏粒礦物中,蒙脫石型分散度高,吸水性大,故塑性值大,但土壤的膨脹性高,土壤變於後易開裂,故不適宜用作陶瓷製品的原料而高嶺石型分散度低,吸水性較小,故塑性值較小,且膨脹性很弱·變千後不易開裂,是製作陶瓷用品的良好材料。上塑限、下塑限和塑性值的數值隨著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