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土坑村[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土坑村地處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中部,湄洲灣南岸,塗山中心,東鄰碧霞灣、南毗福煉生活區、北與南埔鎮接壤,面積約1.6平方公里,總人口3900多人。土坑村因其古民居建築群,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為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區革命老區據點村之一。

基本信息

特色工藝

土坑山川水麗,氣脈紆舒,世代蕃衍旺盛,地靈人傑,村內共有古民居27座,但倒塌毀壞近半,現保存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磚石木結構。古民居雕塑繁多: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磚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陰雕和透雕;按內容分有山水、人物、化鳥、樓閣。

雕塑線條鮮明,姿態萬千,具有閩南建築特色,在四周現代建築的環繞下更添吸引力。其中劉百萬的古居更具獨特,是傳統建築的典型,深得古建築專家學者的青睞,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區政府將其建設成為民俗文化陳列館,為土坑村又增加一道古文化特色。 村北的岩山是泉港名山之一。惠安縣誌載:“塗山岩容幽勝,象卷潮之勢”。

村南的“白石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宮內供奉海上女神媽祖,宮中雕刻有人物、花鳥、蟲魚等,塑雕栩栩如生,反映了當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地高超的雕刻藝術。村東有古戲台和數棵古榕樹,樹齡均逾過百年,莖壯根粗,枝葉茂盛,猶如一把攀天大傘,是村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在土坑的古民居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雕塑——石雕、木雕、磚雕和泥灰雕,題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鳥、樓閣等。這些雕塑分別採用浮雕、陰雕、線雕和透雕技藝,構圖均衡,線條細膩流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十分傳神。

在古民居內外,石製品隨處可見,什麼石柱、石砣、石鼓、石盆、石花架,每一件似乎都有一段來歷。大門側、屋脊上、院子裡,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獅或蹲或立或臥。還有一些陶瓷古大缸、銅塑小盆和木製坐墊,皆精雕細鏤,古民居簡直成了一座雕塑博物館。

人文景觀

土坑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據清代譜牒載,中榜進士、晉升仕者高達70多人。歷史上較有影響的人物有劉端弘、劉端瑜和劉開泰等人。劉端弘和劉端瑜二者為明未清初土坑開族第十二世祖,劉端弘從事海上運輸和貿易,成為一方巨賈,人稱劉百萬。

劉端弘在許厝港開設杉行成為巨商,兩人發家致富後,在塗山大建宅院群,興建文武學校.劉端弘興建南文武館“選青齋”,劉端瑜興建北文武館“凌雲齋”,鼓勵族人學文習武。劉開泰為清代進士,後授江西南贛總兵欽賜提督。清朝期間,惠安縣共出九個總兵,劉開泰為其中之一。

土坑村原有40多座明、清年代的二開進、三開進大厝,現存27座,占地26860平方米。其中一座三進三開間大厝外加雙護厝,共有100個門、99個窗、11個天井,連同磚埕及圍牆,占地面積1739平方米,是本地區極為罕見的古大宅。

這些古民居系磚石、木材結構,排列井然有序,大多坐西北朝東南,冬暖夏涼。每座大厝相距三五十米,便於交通、活動,又通風透氣。現存的部分古民居還住著劉氏後人,可見其堅固程度。

當地人開玩笑,如果有人在裡面賭博,要抓他們也不容易,因為都是深宅大院,環環相扣,像迷宮一樣,外人進去後便找不著北。

土坑村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出過不少名人。相傳清初村南富商劉端弘自海上走關東,身家百萬,卻被鄰村的人譏為“土財主”。他忍不下這口氣,便去找村北富商劉端瑜,共商重振書香門第。於是,劉端弘辦南文武館“選青齋”,劉端瑜辦北文武館“凌雲齋”。自此,土坑人才輩出,文風日盛。

土坑村至今仍保存著許多古物。村中有一叢天然白晶石,高1米多,直徑4米,狀如蓮花,通體呈淡黃色,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族人視為風水寶物。

在白晶石附近,有一座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白石宮。白石宮敬奉天上聖母、司馬聖王,香火旺盛,連住在泉港區的北方人也來燒香。據介紹,清乾隆年間白石宮曾擴建,增置人物、花鳥、龍騰6根浮雕石柱,雕刻技藝精湛,至今仍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在古民居北側土坡上的凌雲齋前面,原有18株連片榕樹,樹齡達300多年。現存的5株榕樹,高30多米,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成為村莊一大屏障。

文物遺存

古民居群

土坑劉氏始祖劉宗孔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從莆田遷居土坑。明朝嘉靖年間,惠安知縣葉春及編著的縣誌中記載:“塗坑府(土坑村古稱‘塗坑’),會得人,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興旺……

居螺北甲。”可見當時的土坑居民就已成規模,且錯綜繁複,外人入村容易迷失方向。如今古大厝坍塌近半,保存完好的有15座,占地面積約有26860平方米,形成古民居群落。

劉開泰祖厝

劉開泰祖厝亦稱總兵府:為時任南贛總兵的劉開泰榮歸故里後興建的府邸。劉開泰生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九歲中舉,鹹豐年間任江西南贛總兵欽賜提督。當時惠安共有九個提督,劉開泰為其中之一。

鹹豐五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攻陷南贛,劉開泰叔侄三人連同他身邊的一百多位劉姓族親同時殉難,鹹豐皇帝謚賜為“兩世三忠”。

總兵府門前曾有高大的旗桿座、練功石、鎧甲、石敢當和聖旨牌,府內大堂上掛有朝廷官員的題字、名人書畫以及欽賜的“兩世三忠”牌匾、劉開泰用過的80多斤重的長柄大刀等。

可惜歷經戰亂和文革“破四舊”浩劫,大部分牌匾、書畫或毀或失。僅有石聖旨牌現還存於祖祠之中,牌為輝綠岩所制,高約1米,兩側雕有“雙龍朝珠”圖案,龍鱗龍鬚栩栩如生,中間隸書“聖旨”二字。

凌雲齋

凌雲齋位於土坑村北,也稱北文武館,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東面為二層樓房,西面為廳堂和庭圍牆,門前有寬敞的磚埕。

據說門前原植有榕樹十八株,但現僅存五株,樹高30多米,枝葉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成為土坑村一道天然屏障。

選青齋

選青齋位於土坑村南,也稱南文武館,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齋館為廟堂建築式樣,邊上有一處小巧精美的魚塘拱橋,迄今有二百多年歷史。

門前有一株高達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樹王,葉落時花滿樹,花謝時葉滿枝。據說是族人劉肇元中進士時,皇帝御賜的樹苗,劉肇元回鄉後種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