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資源退化

土地資源退化

土地資源退化: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土壤侵蝕、土地沙化和鹽鹼化不斷發展,還有分布在工業比較集中的城鎮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體廢物和污水的污染。

基本信息

土地退化原因

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制約因子有三個方面:第一,地貌及其物質的不穩定性。本區正處在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東部,有一半以上區域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穩定。本區有大面積的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特別是風成沙和黃土的連續、大片覆蓋,使地表物質極不穩定。此外,鹽鹼土分布廣泛。第二,外營力多變,降水不穩定。本區正處在東部季風區向西北乾旱區過渡,由亞熱帶向寒溫帶過渡的位置。這一方面外營力表現出西北部風力侵蝕、東南部水力侵蝕、北部凍融侵蝕的地域差異來,另一方面,外營力受季風強弱的影響,表現出水力侵蝕的強度和範圍的多變性,以及由此產生的水力—風力複合侵蝕、水力—凍融複合侵蝕的疊加與變化。第三,氣候演變,即變乾、變暖。北方器測時期降水變化研究表明,整體呈現乾旱化趨勢,它是本區草原整體呈現退化趨勢的主要自然原因。氣候變暖,不僅加速了土壤蒸發,而且改變局地大氣環流,影響降水變化的區域分布,加劇區域乾旱化,進而加速草地退化和風蝕沙化。從上述三方面可知,風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風成沙和沙質土的地段是沙漠化發生的敏感區;水力作用為主區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敏感區,其中黃土覆蓋的丘陵最為敏感;鹽鹼性土分布區是鹽漬化發生的敏感區;受氣候變化影響,草地區最為敏感;三大外營力過渡的地帶與地貌斜坡不穩、物質不穩相交錯的地帶在空間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風的尾閭區域,是土地退化發生最敏感的地帶。

晉陝內蒙古土地退化的主要人文因子也有如下三個方面:第一,人們在農業化的進程中,改變著土地的自然覆蓋,使地表反照率發生變化。最為典型的是黃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蓋幾乎全部被剝掉,變成農耕坡地及撂荒地覆蓋,地表抗蝕性大大減弱。此外,森林減少亦十分突出。第二,不合理利用土地,例如,亂開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亂伐樹木、亂挖藥材以及經營粗放等,都會破壞植被,使第一性生產力下降,或地表抗蝕性減弱,導致土地退化加劇。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會造成惡性循環。第三,人們的素質是土地退化的社會原因。晉陝內蒙古地區是中國老少邊窮最典型的地區,經濟比較落後,人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農牧民中有許多人認為土地資源面臨的退化僅是局部問題,他們不斷搬遷到草場條件較好的地方,或新開土地,以此作為解決問題的長期對策。此外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牲畜歸牧民個人所有,市場經濟刺激了養畜積極性,牲畜頭數大增,促使土地退化加速。中國人口東稠西疏的區域分界線,即胡煥庸線[13]在晉陝內蒙古地區斜穿,大體位置在農牧交錯地帶。此線以西為牧區,人口密度小;以東為農牧交錯區和農區,人口密度較大。它實際上區分了人類作用於土地的程度和對土地退化敏感區的擾動方式。其中農牧交結地帶是本區土地利用是不穩定的地帶,與農區相比土地經營更為粗放,與牧區相比,農耕地開墾更多,而且撂荒地多,牲畜密度大。

土地退化是一個複雜的自然與人文過程,對黃河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蝕研究表明,從60年代~80年代,平均侵蝕模數為 16224t/km2·a,其中人為加速的侵蝕占45.09%,自然侵蝕占54.91%,土壤侵蝕臨界值為7200t/km2·a。對鄂爾多斯草原的自然和人為擾動分析,在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自然因子對草場退化的貢獻率分別為18.8%和14.9%,而人為因素的貢獻率為81.2%和85.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