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為什麼團隊成員看起來總是萎靡不振,對什麼都漠不關心?為什麼下屬總是不服從管理?如何提高成員對團隊的認同感?
掌握了團隊成員的心理,你才能擁有掌控整個團隊的影響力。能夠看懂人心、凝聚人心的團隊領導者,才能擁有掌控全局的控制力,讓團隊始終士氣高昂、充滿戰鬥力。要做到這一點,團隊領導者不僅要成為一個管理專家,更要成為一個心理專家。
《團隊的秘密——這是一群烏合之眾嗎》一書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解讀團隊管理的精髓。通過近百個生動有趣的經典心理學實驗,針對革除團隊的痼疾、樹立管理者的權威、提高團隊的執行力和決策效率等困擾眾多管理者的問題,給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
孫正元,組織思維力教練,組織管理和工作思維素質培訓講師。曾協助聯想、華為、格力空調、裕元鞋業、偉創力等世界一流企業和近百家中小企業進行管理思維力開發和訓練。
近十幾年來,潛心鑽研組織管理實踐和組織行為心理學,開設有“組織思維力訓練課堂”,內容涵蓋執行思維力、中層管理思維力等廣受歡迎的實踐訓練課程。累計訓練學員達數十萬人,成為眾多企業及其管理者提升組織管理水平、改善工作方法、挖掘人才心智慧型量的首選培訓課程。
媒體推薦
組織化的群體,是一群極為特殊的存在,起行為表現為精神上的統一性。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一個人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斷獲得新的刺激來豐富大腦,否則,將感覺到身心的疲憊與失調。
——貝克斯頓,感覺剝奪實驗的設計者
比起福利待遇,員工更看重的是人際關係?——工人與工人之間、工人與上級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的態度和情緒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尊重,因而,情感因素是影響效率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
——梅奧,霍桑工廠實驗的設計者
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會讓一個人的行為往這個角色的固定行為模式上靠攏。
——菲利普?津巴多,監獄實驗的設計者
圖書目錄
第一章為什麼我的團隊一團糟——管理團隊,從“心”開始
1.為什麼每個人看起來都萎靡不振
心理觀察:感覺剝奪實驗
2.制度,為何成了無人遵守的擺設
心理觀察:破窗實驗
3.效率低下,不僅僅是福利待遇的問題
心理觀察:霍桑實驗
4.為什麼團隊成員不服從管理
心理觀察:津巴多監獄實驗
5.人心渙散,各自為營
心理觀察:囚徒困境
6.責任互相推諉,到底是誰的過錯
心理觀察:社會惰化實驗
7.決策一致的巧合是個騙局
心理觀察:阿希從眾實驗
8.人們總是認為,管理存在偏袒
心理觀察:敵意媒體實驗
第二章團長沒那么好當——管理者的權威從哪裡來
1.權威感,從形象開始樹立
心理觀察:音調與權威感的關係研究
2.為什麼管理者需要信守承諾
心理觀察:預期效應實驗
3.什麼樣的團長帶出什麼樣的兵
心理觀察: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實驗
4.如何處理團隊中的矛盾與衝突
心理觀察:制度更改與牴觸情緒的研究
5.如何引導團隊成員的情緒
心理觀察:情緒與問題解決
6.授權是管理者的分內之事嗎
心理觀察:布萊姆糖果實驗
7.激勵的根本是建立情感依賴
心理觀察:恆河猴實驗
8.獎懲要適度,錢不一定越多越好
心理觀察:報酬實驗
9.關注團隊成員的個人成長
心理觀察:去個性化與言語行為
第三章選擇多數還是服從真理——團隊決策如何作
1.多數人的意見就一定正確嗎
心理觀察:群體意識形成實驗
2.信息不全面時,人們傾向於與群體保持一致
心理觀察:謝里夫似動實驗
3.為什麼權威者的決策備受追捧
心理觀察:服從權威實驗
4.決策中多數人的意見會形成無形壓力
心理觀察:沙赫特的越軌者實驗
5.群體思維的陷阱:默契還是妥協
心理觀察:拉里克的群體決策實驗
6.言行一致的承諾,可減少從眾行為的發生
心理觀察:承諾一致性實驗
7.態度免疫,對抗被說服的壓力
心理觀察:態度免疫
8.積極的反饋是激勵他人表現的催化劑
心理觀察:反饋實驗
第四章執行力是怎樣煉成的——高效能團隊的必修課
1.目標,不可或缺的行動主題
心理觀察:目標激勵實驗
2.細化目標,更有利於展開行動
心理觀察:目標細化實驗
3.他人在場,會對行為效率產生不同的影響嗎
心理觀察:學習助長與學習抑制
4.為什麼團隊行為變得懈怠
心理觀察:自我設障實驗
5.態度能否成為改變行動的催化劑
心理觀察:認知失調實驗
6.專注,提升行為效率的必經之路
心理觀察:注意力轉換實驗
7.用期望激勵行為
心理觀察:皮格馬利翁效應
8.過分強烈的動機,往往是行動失敗的源頭
心理觀察:阿特金森成就動機實驗
9.以獎勵機制督促人們完成不喜歡的任務
心理觀察:普雷馬克效應
10.行為是否還會發生,取決於它帶來的效果
心理觀察:斯金納操作性條件發射實驗
第五章人情世故,影響何其大——團隊內部的人際關係
1.現在流行親和牌,完美反而是障礙
心理觀察:缺陷效應實驗
2.你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嗎
心理觀察:刻板印象實驗
3.以偏概全,易造成識人的偏頗
心理觀察:暈輪效應
4.距離產生的“美”
心理觀察:社交距離
5.平等的互惠,更有利於拉近人心
心理觀察: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
6.說服的技巧,以退為進
心理觀察:留面子效應
7.說服的技巧,“得寸”再“進尺”
心理觀察:登門檻效應
8.投其所好,才會物盡其用
心理觀察:咖啡廣告實驗
9.激勵的成效不在於利益的大小
心理觀察:奚愷元餐具實驗
第六章合作還是競爭,這是個問題——團隊協作
1.競爭,人的天性使然
心理觀察:瓶口脫險實驗
2.與合作相比,人們更喜歡贏得勝利
心理觀察:卡車實驗
3.群體中的潛在規則是合作的潛在殺手
心理觀察:“潛在規則”實驗
4.換位思考,更有利於化解衝突
心理觀察:羅斯投射心理實驗
5.建立成員間的情感依賴,喚起合作的本能
心理觀察:沙赫特電擊驚嚇實驗
6.共同命運把團隊成員綁在一起
心理觀察:恐懼與凝聚力實驗
7.危機處理,成員衝突該如何化解
心理觀察:謝里夫合作與競爭實驗
8.利字當頭,個利與群利的矛盾危機
心理觀察:信譽機制實驗
第七章團隊氛圍的影響力——積極的團隊文化
1.態度會跟隨團隊環境而改變嗎
心理觀察:個人態度與群體環境的關係實驗
2.人的行為會與環境相匹配,無論好壞
心理觀察:氣氛效應實驗
3.環境的差異會讓人變得更聰明嗎
心理觀察:經驗效應實驗
4.情緒就像感冒,一樣會傳染
心理觀察:情緒傳染實驗
5.謠言,散播恐慌的利器
心理觀察:長時記憶實驗
6.為什麼對團隊問題視而不見
心理觀察:旁觀者效應
7.人類攻擊的本能會讓團隊氛圍變得緊張
心理觀察:遺傳與攻擊性實驗
8.群體作亂,只會愈演愈烈
心理觀察:去個性化與不良行為
第八章發現團隊的心理資本——打造一個內心強大的團隊
1.提升價值,從團隊成員心中開始
心理實驗:入會實驗
2.輕敵,往往讓人錯失成功良機
心理觀察:自我潛力認識實驗
3.是不能,還是不敢
心理觀察:心態與行為實驗
4.積極暗示,產生積極信念
心理觀察:暗示實驗
5.突破思維定勢,以創新取勝
心理觀察:功能固著實驗
6.打破傳統禁忌,走在業界前沿
心理觀察:毛毛蟲效應
7.有耐力,才能等到成功
心理觀察:延遲滿足實驗
8.自主控制,提升團隊滿意度
心理觀察:阿登屋療養院實驗
9.面對挫折,要理性而坦率
心理觀察:控制點理論實驗
10.別讓團隊成員習慣於失敗
心理觀察:習得性無助
11.成功後的姿態,是更具影響力的財富
心理觀察:成就感歸因與他人評價
後記
後記
對我們這個團隊而言,研究心理學並創作心理學圖書,至今已接近八年。這真是一個讓人滿心感觸的時刻。
確切地說,最初我們只是覺得心理學很好玩,至少我們能從中發現一些獨到的生活見解。然而,當嘗試著潛心於此後,我們發現心理學恰恰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那種知識。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包括做一個決定、購買一個東西、交一個朋友、管理一個團隊,當然也包括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或者你對自己的判斷、對他人的判斷等,無不涉及心理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你心理上的感覺、印象、聯想、推理、判斷以及那些看不到的習得性認知,決定了你的人生信念、行為態度,也由此決定了你生活的世界是怎樣的。
可以這樣說: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中,了解心理學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從最初隱約覺得應將心理學作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開始,到今天,我們發展了一個擁有數十人的優秀心理學研究團隊。我們的動力就在於希望讓心理學更廣泛地傳播開來,提供給讀者嶄新的應對生活問題的知識。我們還在努力,我們希望每一本書都成為你滿意的作品。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的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了團隊的智慧,很多人都參與了這本書的撰寫或資料收集與分析工作。他們是洪少萍、孫科柳、李瑞文、秦術瓊、宋松紅、譚海燕、譚漢貴、王曉榮、楊兵、楊選成、袁雪萍、孫東風、孫麗、李國旗、石強、孫科江、陳智慧、安航濤、李艷、潘長青等。本書最終由孫科炎和姜婷進行文字修訂並定稿。
在此,對以上人員衷心地表示謝意!
序言
這本書對你有什麼用
本書是“科學解讀心理學實驗叢書”中的一本,主要以群體心理學的相關研究為基礎。但為了讓讀者充分掌握相關知識,書中也引入了行為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部分研究成果。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本書要討論的就是一個管理者在面對自己的團隊時,究竟應該做什麼、怎么做,才能使團隊成員更加積極,使團隊更具活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市場上已有很多與團隊管理相關的圖書,但我們很難找到一本真正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團隊管理真諦的好書。
簡要來說,本書的價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典、原汁原味的心理學實驗,讓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團隊管理失敗或成功的內在原因。
(2)客觀、科學的心理學實驗結論,揭示出團隊管理活動的內在規律。
(3)科學的團隊管理方法和策略,為讀者改善團隊管理成效提供了理論和策略上的支持。
我們認為,帶隊伍總是不容易的,但“善學者為師”。團隊管理工作者理應不斷學習,努力成為“師者”。
願讀者朋友們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和思考,獲得更強大、更有效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