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8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是前蘇聯圖波列夫(TUPOLEV)設計局研製的遠程全天候截擊機,設計局編號為圖-28P(後改為圖-128),北約綽號“大提琴手”(Fiddler)。該機和圖-22一樣,該機是在圖-98超音速轟炸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截至目前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空中格鬥戰鬥機。該機的原型代號圖-102。

發展歷程

冷戰時期,蘇聯領空經常受到北約偵察機侵擾,隨著五十年代蘇聯一系列超音速戰鬥機和防空飛彈的入役,北約的入侵行為受到遏制。但蘇聯國土面積廣大,尤其是西伯利亞/北極等地區,人煙稀少,交通不便,難以部署足夠數量的防空力量,極易造成美國轟炸機的乘虛而入。因此,蘇聯軍方提出研製一種能在邊遠邊疆地區部署的遠程防空戰鬥機,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樣的戰鬥機必然體型巨大。蘇聯防空軍提出這樣構想後,蘇聯幾家重要的飛機設計局申請競標,以研製轟炸機等大型飛機為主要任務的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了以圖-98為原型的大型遠程攔截機方案,贏得了軍方的認可,由此誕生了圖-128截擊機。
圖-128截擊機起源於圖-98轟炸機。早在1952年底,蘇聯政府獲悉美國空軍正在研製XB-58超音速轟炸機,因此,蘇聯迫切需要一種相對應的超音速轟炸機,用於替代航速較慢的圖-16,軍方提出的設計指標是載彈量可達4000公4000公斤、作戰半徑至少1500公里,同時能超音速突防。可以想像,在1952年,實現這些戰術指標要求是極具挑戰性的。
圖波列夫設計局受命研製,提出了圖-98方案,但要想達到軍方的要求,發動機是關鍵。1952年,在留里卡渦輪噴氣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TR-7發動機成功面世,不久被重命名為AL-7。不過,由於圖-98設計方案中的機身體積和重量巨大,需要推力更強大的發動機,因此計畫安裝兩台改進後的AL-7F發動機,安裝位置位於機身後部。
圖-98的機身按照面積律進行設計,兩個橢圓形發動機進氣口位於機身背部兩側。進氣口前方為駕駛員和雷達操作員艙,轟炸瞄準/導航員的座艙位於飛機頭部的尖錐狀玻璃座艙內。3名乘員的座椅為KT-1火箭彈射座椅,呈串列配置在機身中軸線上。火控雷達設備安裝在飛機頭部駕駛員座椅的下方。機首右側安裝了一門AM-23機炮,位於其後方的還有照相艙和1號油箱。
圖-98的機翼位於機身中部,其內部共同構成了內置的2號油箱。機翼下方的機身內部安裝的是3號、4號油箱以及3.68米長的彈艙。彈艙可容納4枚各重1000公斤的FAB-1000 航空炸彈。機身後部發動機艙的斜下方是兩個主起落架艙,每個主起落架設計有4個900×275毫米盤式制動胎。起落架艙的後方是5號油箱,整個圖-98的內部燃料容量可達23500升。位於整個機身最末端的是敷有防火隔熱材料的全動式水平尾翼,該平尾翼展7.7米,擁有58°的擺動範圍。垂尾上的方向舵也擁有58°的活動範圍,空速管和後視雷達分別安裝在垂尾頂端,後者用於控制自衛用的雙管AM-23機炮。圖-98採用液壓式飛行操縱系統,集中控制飛行姿態、襟翼、起落架和炸彈艙門以及減速傘的操作,機上甚至配備用於起飛的火箭助推裝置,不過並未安裝減速板和空中加油裝置。
圖-98原型機於1955年夏進行了首飛,試飛員為瓦倫丁·科瓦爾約夫,此人不久即改飛圖-104噴氣式運輸機。共同參與試飛過程的還有曾參與圖-91魚雷攻擊機試飛的導航員馬爾薩揚,此人還是後來的圖-128截擊機的試飛員。在試飛過程中飛行員發現,圖-98的空中操縱性能良好,只是油耗過大,造成作戰半徑很難達到戰術指標
1955年底,圖波列夫設計局完成了圖-98的試飛工作,其間從未發生過嚴重的故障和飛行事故。隨後,圖-98轉而由前蘇聯空軍國家科學試驗院進行一系列飛行試驗,但到了1956年,這些試飛計畫突然終止,蘇聯空軍也從未有任何該機的採購計畫(後蘇聯空軍採購了圖-22“眼罩”)。雖然圖-98未被採購,但該機的主要設計被圖-128沿用成為其基礎。
圖-28的原型代號為圖-102,於1961年首飛,並於1961年的圖西諾(Tushino)航展上首次公開展示。由於繼承了圖-98的設計特點,西方最初認定是一種超音速轟炸機。該機於1963年開始投入正式量產,主要分為基型圖-28P(“大提琴手A”)和改進型圖-128(“大提琴手B”)。於1969年停產,總共生產了約300架,其中三分之二一直服役至上世紀80年代,後逐漸被米格-31所取代,並於1992年全部退役。全部裝備蘇聯防空軍,未出口,也沒有在國外部署過。
圖-28採用縱列雙座設計,後掠機翼,主起落架位於主機翼下的吊艙內。機身內安裝兩台AL-21F-3噴氣發動機,該系列發動機也用於米格-21、米格-23等戰鬥機。該機沒有彈倉,龐大的機身內可以攜帶足夠的燃油,武器全都被固定在機翼外掛架上。
在幾十年的服役經歷中,該機主要和圖-126預警機配合使用,主要部署在西伯利亞/遠東/北極地區的機場,主要任務也就是攔截從上述區域突入蘇聯領空的美空軍B-52,B-70(未投產)戰略轟炸機,自然很少有機會被投入實戰。蘇軍還裝備了少量的該機的雙座教練型,代號圖-128U。在此基礎上,圖波列夫設計局曾經提出了圖-138、圖-148改進型的方案,但隨著米格-31的服役和蘇聯遠程預警雷達網的綿密,圖-128的後繼型號最終未能實施。
圖-28機首雷達罩里裝備一部卡塞洛倫天線的“龍捲風”(Smerch)型I波段雷達,搜尋距離200千米,跟蹤距離80千米,不具備下視能力。設計之初,就壓根沒指望該機會和對手格鬥,沒有配備任何形式的電子戰設備,甚至連雷達告警接受器都沒有安裝。
圖-28採用縱列雙座設計,寬大的機翼,在幾十年的服役經歷中,該機很少有機會被投入實戰。蘇軍裝備了少量的該機的雙座教練型,代號圖-128U。圖波列夫設計局曾經提出了圖-138、圖-148改進型的方案,但是最終未能實施。

作戰運用

圖-128其實就是一部空中飛彈發射平台,蘇聯國土防空軍僅僅賦予它一個戰術:發現B-52,然後在50公里外
圖-128掛載的R-4空空飛彈
迎頭齊射全部四枚AA-4飛彈,然後立即逃跑,絕不戀戰,因此與其說它是截擊機,不如說它是一個空中飛彈發射架,武器為外掛架下攜帶的4枚R-4(AA-5)空對空飛彈(通常為2枚R-4R雷達制導飛彈和2枚R-4T紅外製導飛彈)。早期型圖-28P只攜帶一枚R-4R雷達制導飛彈和一枚R-4T紅外製導飛彈。R-4是蘇聯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遠距雷達型空空飛彈,屬於第一代遠距空空飛彈,在50年代中期,蘇聯國土防空空軍決定研製中/遠距新型空空飛彈系統。當時,參加競爭研製的單位有四家飛機設計局和兩家飛彈設計局,最終獲勝的是馬圖斯·比斯諾瓦特領導的第4試驗設計局,即“閃電”(Молния)機械製造設計局,它推出的К-8半主動雷達型中距空空飛彈和К-80半主動雷達型遠距空空飛彈均被選中,後改名為R-4。K-80的系統編號為Изд.36(Izd.36),是專門為裝備圖波列夫設計局的新型遠程截擊機——圖-128而設計的遠距雷達型空空飛彈,與西方稱之為“大鼻子”(Big Nose)的“旋風”新型機載火控雷達配合,用來攔截攻擊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和“鯊蛇”(Snark)洲際巡航飛彈。
該彈採用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兩對彈翼和舵面分別位於相互垂直的兩個平面內,呈X-X配置。全彈採用模組化結構,分為4個艙段:第一艙為導引頭,第二艙為引信戰鬥部,第三艙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第四艙為艙機和控制部分。模組化設計保證該彈在艙段結構上具有互換性,通過雷達導引頭、紅外導引頭,以及雷達引信、光學引信等不同部件的互換使用,滿足不同的作戰使用要求。

機載設備

該機使用了“龍捲風”(Smerch)型I波段雷達,搜尋距離200千米,跟蹤距離80千米。該機與當時許多防空截擊機一樣,使用地面控制引導的攔截戰術,後來逐步發展了與圖-126預警機協同的戰術。圖-28P沒有配備任何形式的電子戰設備,甚至連雷達告警接受器都沒有安裝。
圖-128的動力裝置為АЛ-7Ф2渦輪噴氣發動機。該機的機動能力十分有限,僅適合攔截B-52等大型低機動性空中目標。

技術數據

圖-128二向視圖

機長

27.2米

機高

7.0米

翼展

18.1米

機翼面積

80平方米

空重

245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40000千克

機翼載荷

500千克/平方米

最大平飛速度

1740千米/小時(高空)

航程

3200千米(最大燃油)/1350千米(最大負載)

實用升限

18000米

爬升率

7500米/分鐘

推重比

5.4牛頓/千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