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式

圖式

所謂圖式(schema) ,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路。另外,圖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認知結構,它影響對相關信息的加工過程,也指生物形態學的圖式(pattern)或形態(form)發生,或在計算科學中的圖式、模式識別以及系統(system),也涉及分形(Fractal)或拓樸幾何學等。

簡介

概念

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路。社會知覺的基礎是被認知事物本身的屬性,但認知者的主觀因素也會對社會知覺的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包括認知者的經驗、認知者的動機與興趣、認知者的情緒。其中個體過去的經驗不同,對相同的對象的認知也會有不同的結果,現代社會心理學用“圖式”概念來解釋這一現象。進行社會知覺時,圖式對新覺察到的信息會起引導、組合的作用

定義

認知理論把圖式定義為從心理學理解認知的基本構造單元。

曼德爾、弗里德里克和羅恩把圖式定義為在記憶中表征一般知識的認知結構圖式(或框架和腳本)被理解為一種數據結構,在解釋感知、調節行為以及在記憶中存儲知識時起中心作用。

而拉梅爾哈特、斯莫倫斯基、麥克萊蘭和欣頓的觀點,頭腦中的任何一種表征對象都不是模式,更準確地說,圖式出現於把新知識同化入現有的知識結構,或當需要從許多較簡單的相互協同工作的元素中解釋既定環境時。

概念產生過程

圖式圖式

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複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一個人的全部圖式對組成一個人的認知結構。

圖式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認識學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因此,在康德那裡,圖式是一種先驗的範疇。當代知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實驗研究,賦予圖式概念新的含義,成為他的認知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他把圖式看作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傑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的、可變的認知結構。他反對行為主義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個體同化(A)於認知結構(T)之中,才能作出反應(R)。個體所以能對各種刺激作出這樣那樣的反應,是由於個體具有能夠同化這些刺激的某種圖式。這種圖式在認識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能過濾、篩選、整理外界刺激,使之成為有條理的整體性認識,從而建立新的圖式。皮亞傑認為,圖式雖然最初來自先天遺傳,但一經和外界接觸,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圖式就不斷變化、豐富和發展起來,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他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四個基本概念闡述個體認知結構的活動過程,形成他具有自己特色的建構理論。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兒童的心理結構或認知結構,正是在與環境的不斷的適應過程中,在這種動態的平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因此,他提出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是認知結構產生的源泉,讓兒童獲得充分活動的活動機會,對他們的認知發展是極為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主要作用

影響注意的選擇

個體知覺他人,往往與圖式有關的信息處於注意的中心。對認知對象的選擇,認知者,未必能注意到。

影響記憶

個體在社會知覺中記住的,往往是對他有意義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東西。

影響自我知覺

個體會根據已有的自我圖式,加工有關自己的信息。自我圖式是個體在以往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對自己概括性的認識。

影響個人知覺

個體知覺他人,看到的往往是他想看到的東西,即個體傾向於用圖式解釋知覺對象。

圖式的分類

個人圖式

個人圖式(Person schemas)指我們對某一特殊個體的認知結構,比如我們對毛澤東就有一個個人圖式,這個圖式的內容包括:有勇氣、自信、百折不撓等。

自我圖式

自我圖式(Self-schema)指人們對自己所形成的認知結構,它與自我概念有著緊密的聯繫。比如你可能認為自己聰明,有同情心,以及樂於助人,這些都是你自我圖式的內容。

團體圖式

是指我們對某個特殊團體的認知結構,有時候也叫團體刻板印象(Stereotype)。團體圖式使得我們將某些特質歸於一個特殊團體的成員所共有。比如我們常常根據刻板印象認為山東人勤勞、誠實;認為美國人樂觀、愛助人。

角色圖式

角色圖式(Role schema)指人們對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比如人們常常認為教授知識淵博、滿頭銀髮等。

事件圖式

事件團式(event schema)是指人們對社會情境中會出現何種情況的一般預期的認知表征,是對社會事件的心理分類。如我們有去餐館吃飯的圖式,有面試的圖式,有教室內的行為圖式,開派對的圖式,去看電影的圖式等。

劇本

劇本(Script)指人們對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順序的圖式,尤其是指一段時間內一系列有標準過程的行為。比如我們到餐廳就餐的事件就符合一個劇本,什麼時候點菜,什麼時候買單,就是一個劇本。

圖式對社會認知的影響

注意的影響

注意先於編碼和提取過程。人們難以記住從來沒有注意過的信息。正是因為圖式,通過告訴人們應該期望什麼,來指導和分配人們的注意。有時,那些與人們期望不一致的信息也可能凸現出來。在這一種情況下,圖式對注意的影響表現為人們可能更容易忽視與圖式不一致的信息。

編碼的影響

毫無疑問,受到注意的信息並不能全部存儲到記憶中,相反,更多的時候人們對信息進行了選擇,圖式對個體選擇哪些信息進行編碼並儲存起來,起著強有力的影響作用。一般的,成為注意焦點的信息,最有可能被選擇並進入長時記憶。換言之,與圖式一致的信息即是被編碼的信息。然而,正如圖式對注意影響的兩種情況,與圖式完全不一致的信息,特定情況下與人們的期望差異較大的信息,有時候也會獲得編碼,進入長時記憶。畢竟,這個信息如此出乎人們意料,以至於它們完全獲得了注意,它們有可能作為人們對某個人、事、物的獨特的“標籤”形式,存在於人們的長時記憶中。

提取的影響

圖式影響著特定情境下哪些信息能夠被提取出來。對於人們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思維會選擇一些或者歪曲一些信息,以符合當時被激活的圖式。這種選擇或被歪曲的信息提取得到了實驗研究的支持。人們更傾向於提取與目前情境相類似的信息。關於他人的圖式,人們傾向於選擇與當前印象或認知相一致的信息。

圖式影響社會認知的推理和評估過程

受受圖式影響的一些社會判斷,是在接受社會刺激的一剎那做出的,而不會依賴於對以往記憶信息的提取。一般而言,圖式會導致個體在對自身所屬群體的成員進行認知時,做出有利的推理和評估;而對非所屬群體成員的推理和評估,則因採取過分的簡化圖式而造成扭由,導致極化( polarization)的積極或消極效應,

圖式化處理

為了節省時間與精力,人們常常用圖式化的方式去處理大量的信息。圖式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有助於我們快速而經濟地處理大量信息,它能幫助我們:①解釋新信息,從而獲得有效的推論。②提供某些事實,填補原來知識的空隙。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的預期加以結構化,以便將來有心理準備。但是圖式化的處理也有不足之處,它使人們覺得不需要去詳細分析與解釋特質。

心理學家基洛維奇(Gilovich 1981)用實驗證明了圖式能左右一個人對當前外交政策的偏好。他讓兩組被試研究二個假想的事件,這二個事件均描述一個小的民主國家遭到極權主義的鄰國的威脅。唯一不同的是在一組中提到類似慕尼黑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象徵(邱吉爾、有蓋卡車);另一組則提及與越戰有關的事物(當時的國務卿魯斯克,直升機,小艇),其他條件都一樣。結果聽到與二戰有關事件暗示的被試比較支持小國挺身對抗鄰國的行動,而得到與越戰有關暗示的人則否。

總之,社會認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注意。比如在認知過程中剛剛獲得的信息與認知者原有認知結構之間的關係、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易獲得性以及認知者的期望、動機、情緒和情境等都會對社會認知過程和結果產生影響。

社會認知偏差

儘管圖式是基於人們過去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並可以幫助人們簡化社會認知過程,但是,圖式也往往會把人們推向錯誤的或歪曲的社會認知中。而且,圖式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顯示出較強的維持作用,即使面臨與圖式相矛盾的信息時,也可能會保持不變,於是便會產生社會認知偏差。

首先,人們會過度地接受那些與圖式一致的信息。

第二,當面對信息缺失時,人們更可能填充一些與他們的圖式相一致的信息進去。事

第三,由於人們不願丟棄和修改他們已有的圖式,所以,即使當這些圖式已經不適用於目前社會情境下的人或事件的時候,人們仍傾向於運用原有的圖式。

圖式造成的社會認知偏差經過個人有意識的努力是可以減弱或克服的。韋哥納( Wegner,1994)提出了思維抑制模型。這個模型包括兩個部分:思維監測和注意力分散。思維監測是指感知者充分認識到刻板印象的消極作用,因而在接收外界刺激時有意識地抑制或減少定型的影響;注意力分散則是將注意力集中於一個與認知事物無關的實體上,把意識從思維定型中分離出來,從而達到減小因刻板印象造成認知偏差的目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