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荊三隆,1955年出生於西安市。1979年考入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師事高楊先生研習印度哲學。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撰著、合著十三部(不包括兩本台灣修訂本),參撰、參編述述、教材數十部,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導讀
序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三章 普眼菩薩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 彌勒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 辯音菩薩
第九章 淨諸業障菩薩
第十章 普覺菩薩
第十一章 圓覺菩薩
第十二章 賢善首菩薩
文摘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本章由文殊菩薩發問佛陀,怎樣才能心自清淨,遠離煩惱、無明。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由愛欲引起的,這種愛欲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情慾,主要指肉體方面的要求與享受,具體來說,就是對性慾的追求與渴望;其次是有欲,指生存的欲望;第三就是繁華欲,指追求權力、名利的欲望。由於對這種人生現象的不理解,不能正確認識事物,從而萌發妄念,帶來無數愛而不得的煩惱,這種煩惱之因,就是無明。《俱舍論》有:“痴謂無明。”與“惑”相通,就是對自己的身心皆由因緣而生,一切無常、無我的道理不能認識,所以形成內心的混亂、苦惱。消滅了無明就消滅了產生_切苦惱的根本原因。
【經文】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①,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②,右繞三匝③,長跪叉手而白佛言④:
【注釋】
①文殊師利:簡稱文殊菩薩。文殊是美妙的意思,師利梵文意為頭、吉祥、德等。統稱“妙吉祥”、“妙德”,意即德無不圓,累無不盡。
②頂禮佛足:古印度一種最尊敬的禮節。頭、雙手、兩足著地,俯伏佛陀足下叩首。後人常用“頂禮膜拜”來形容極度的崇敬。
③匝:環繞,周遍。三匝,環繞三周。
④叉手:原指兩手交叉,佛教指合掌交叉十指。
後記
《圓覺經》的註譯工作始於前年春天,開始不久,為了按時完成古籍社約寫的《白話楞伽經》,就擱置下來了。時隔一年,在去年3月份的玄奘國際學術會期間,又舊話重提,從而會議結束後就接著寫下去。光陰如箭,轉眼又是一個盛夏時節,當我完成最後一章的修訂時,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
在寫作期間,總有一種莫名的沉重和負債感,總覺得有人在不斷地督促著我,不能鬆懈,哪怕一天未能與子夜的星辰相伴,就覺得寢食難安。幸喜古城長安的夏夜,清爽怡人,涼風習習,也使本經的工作顯得十分順利,頗有圓滿靈覺的意味。書稿完成後,擱置了一段時日後,又加以訂正,待送交出版時,已是第三個長安夏日了,頗有時不我待之感,故記之。
陝西省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邵之茜,為本書的文字梳理做了許多具體的工作,謹以致謝。本書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太白文藝出版社同仁的熱心相助,值本書付梓之機,謹致誠摯的敬意。
序言
一切佛經,都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序,就是向讀者敘述本經發起的理由,或稱作緣起部分,通常都有相對固定的內容,大體上相當於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對應於“一時”、“神通大光明藏”、“佛陀與菩薩眾”、“如是我聞”、“十二位菩薩發問”、“依次解答”;正,指經文、正文,本經分為十二章,每一章分別由一位菩薩即有成就的證悟者發問後,再由釋迦牟尼答疑逐一展開,講述了達到無上清淨覺地的方法,佛教稱為法門;流通,即總結與歸納,亦有告誡弟子將經文進行宣講、傳播、廣泛流通的意旨。
【經文】
如是我聞:
【注釋】
①如是:指佛陀的言論和行動,亦即經典的內容;我聞:指阿難所聞。如是,又指自己聞法而言;我聞,又指堅信佛說的信徒,表明奉行。
【白話】
我曾親自聆聽佛祖的教誨。
【說明】
如是我聞,是佛教經典開頭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