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簡介
該片分上中下三篇,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解讀和闡釋。片頭統一採用海采方式切入,通過對不同地區、行業、職業的民眾進行現場採訪,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價值觀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在總體拍攝風格上突出鮮活、生動、接地氣的特點,採取故事化情節和夾敘夾議的方式,讓觀眾在欣賞中獲得啟迪、感受價值觀的力量。
上篇主要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全篇貫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鮮明主題,簡要介紹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歷史背景與過程。分別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進行了闡述。在敘事風格上主要以“振奮”為基調,運用大量鮮活生動的案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畫面和具有啟發意義的解說詞,為廣大觀眾營造一種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能好的視覺氛圍,激發廣大觀眾內心深處對於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渴望和共鳴。
中篇主要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全篇貫穿讓全體人民感受公平正義陽光這一主線,分別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進行了闡述。在敘事風格上主要以“溫暖”為基調,運用眾多小人物的小故事、簡潔明快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解說方式,讓觀眾在細節中感受國家為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而進行的努力,以及由此帶來的老百姓生活實實在在的變化。
下篇主要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全篇貫穿每一個公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線,分別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進行闡述。在敘事風格上主要以“感動”為基調,運用先進典型和平凡人物的感人事跡和畫面,電視散文的解說方式,帶領觀眾進入到人物的故事和場景中,讓觀眾感受榜樣的力量,引發情感的共鳴。
播出信息
2014年8月8日至10日,在央視財經頻道晚間21:20首播。
分集介紹
上篇: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最大夢想,也是當代中國人民最廣泛的價值共識,這個共同的價值理念,形成了一條最堅實的精神紐帶,一個走向復興的——中國。上篇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角度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篇:自由是人類社會的永恆追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當代中國努力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創造寬鬆社會環境,激發一切社會活力和創造力,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下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貫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鮮明主題,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歷史背景與過程,闡述“誠信、友善、敬業、愛國”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
故事架構
韓曉倫:安靜記錄故事
“這次拍攝,決不允許戴口罩,不允許表現個人情緒。”外拍組編導韓曉倫在拍攝85後清潔工人李萌之前,對手下的團隊再三叮嚀。除此之外,她還制定了周密的拍攝,兵分兩路,一路到指揮站拍李萌早晨簽到、換工作服等鏡頭,另一路到她作業地布置機位等待。韓曉倫解釋說,之所以大費周章如此安排細緻,主要出發點就是為了不影響李萌的正常工作。“我們拍攝其他人物時也是如此,比如在國家大劇院內拍攝時,我們嚴禁發出一絲聲響,後來連對方都誇讚我們非常專業,好似不存在。”
攝製組專業、安靜的工作方式,讓一開始面對鏡頭有些羞澀的李萌露出了最自然、真實的一面。比如簽到時,有位大姐手端著鋁飯盒吃早飯,李萌特自然地從大姐飯盒裡挖了一勺飯吃上了。“清潔工這份工作沒有名利可圖,但每個人都兢兢業業,身處團隊之中的李萌活得真實,她的快樂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韓曉倫對記者如此感慨道。
王森:用新角度講故事
作為《國魂》的執行總導演,王森坦言,剛接到拍攝任務時也頗為難,他清楚如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24個字拍成刻板教條的名詞解釋,估計很少有人看。只有通過基層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傳達高度凝練的12個詞,這才是接地氣,才是讓人喜聞樂見的方式。
典型人物的素材很多,人們也多少聽說過一些。怎么用新視角講好老榜樣的故事呢?“京城活雷鋒”孫茂芳的故事無數次出現在螢幕上,王森希望這次出現在《國魂》里的孫茂芳依舊能給人以感動。編導拍攝時正趕上孫老去照顧患有直腸癌的徐俊玲。十多年前,徐俊玲的丈夫去世,兒子只有6歲,是孫老一直幫著他們,沒想到如今她又患上了絕症。拍攝最初,編導詳細記錄了老人一天的活動,拍得很紮實。可晚上王森看到素材後想了很久,感覺這樣的拍攝手法觀眾看得太多,不一定會被感動。於是當即給分組導演打電話,希望他第二天換個角度,去採訪徐俊玲。
第二次的採訪幾經周折,終於完成。讓王森印象深刻的是,徐俊玲坐在醫院明亮的窗戶旁說,一次孫老開玩笑問她,如果自己身體不好了,她能不能照顧。徐俊玲流著眼淚說,當然要照顧,怎么可能丟下老人不管。從她的眼淚中,可以讀出她的感激和身不由己的痛苦。看完這次的素材,王森感動不已。“知恩圖報”是第一個躍入他腦海中的辭彙。他說:“試想,如果徐俊玲身體健康,不是一個直腸癌患者,她一定會竭盡所能回饋老人,一定會像孫茂芳一樣去幫助別人,這不僅是知恩圖報,更是榜樣的力量。若每個人都能知恩圖報,心存感激,充滿善意,這不就是和諧嗎?”張保平:戰友間的承諾
談起這次的創作過程,導演張保平不無惋惜地說:“最大的遺憾就是篇幅短,面對大量的拍攝素材,對我們後期製作來說太難選擇了。”他以第三集為例,大約30分鐘的時長,包含了16個敘事點、597個畫面,平均一分多鐘講一件小事兒。講清楚已然不易了,想打動觀眾更是需要下功夫。“想打動觀眾先打動自己。”這次拍攝中,就有個故事讓張保平非常感動。
蒐集素材時,張保平無意看到一個故事,講的是湖北秭歸的李元成信守承諾,照顧戰友傅先根的母親劉克英30多年。信守承諾,不就是誠信精神的一種體現嗎?張保平馬上上報選題,聯繫採訪。張保平表示,因為時長有限,他在片中來不及交代過多的事情。比如人們並不知道李元成在復員後來到秭歸供電局工作,與傅先根的弟弟是同事,二人情同手足。誰知幾年後,這個年輕人因為一次事故不幸殉職,李元成義不容辭獨立照顧傅先根的父母。隨後,像一個親生兒子一樣送走了傅老爹。30多年,他一句抱怨都沒有,像當年與戰友承諾的一樣,盡心盡力照顧著傅家上下。“我曾經也是軍人,所以更感同身受。”張保平說。
採訪臨近結束,張保平隨著李元成一起去祭拜傅先根。他回憶說:“山路濕滑,帶著攝像機並不好走。可我的軍人情結促使我必須要去給烈士鞠個躬。片中我保留了李元成向墓碑敬禮的鏡頭,這有我一點私心,我想通過這個鏡頭對烈士表示敬意,也對李元成這樣信守承諾的人表示敬意。
金梅:不必糾結如何界定
平等、公正、自由、法治,這是金梅導演負責的第二集需要闡釋的4個關鍵字,也是大家公認的比較難表達的內容。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既然《國魂》不是簡單地做名詞解釋,那在拍攝時就更不必糾結如何界定。以“自由”為例,金梅不會費力不討好地告訴觀眾什麼是自由,她的落腳點是展現人們的自由以及自由帶給每個人的快樂。她拍攝了想歸隱田園生活的城市人,拍攝了想到城市闖蕩的農民,每個人可以選擇想要的生活,並為之努力,這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