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定價權

國際油價定價權

國際油價定價權,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油價的制定上擁有足夠的話語權,也就是一個國家的通過政策調整能影響到國際油價的能力。

概述

國際油價定價權國際油價定價權

中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沒有較大的話語權,也就是不具備國際油價定價權。隨著國際油價變動的加劇,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面臨的這類困擾就越來越頻繁。從國際經驗看,很多已開發國家的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直接聯動,但國際市場上頻繁、大幅油價波動,對其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很小,一個關鍵是他們有一系列避險的手段,包括參與石油期貨交易。

石油定價權問題,因為中國在該行業的日益強大,而被業界所關注。2009年6月2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和上海市副市長屠光紹於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的公開演講,引發了業內人士對“石油期貨國內上市”的期待。尚福林表示,證監會支持符合國民經濟需要、市場條件具備的期貨產品上市,做精、做細已經上市的期貨產品。屠光紹進一步稱,根據《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的精神,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期貨市場和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方面,要按照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具體安排,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瀝青等能源化工期貨品種上市。祝昉認為,中國可以考慮在國內建立自己的期貨市場,這對提高中國石油話語權有很大意義。專家稱國內搞石油期貨,意味著爭奪國際油價定價權。

國際油價劇變和高位運行的時代,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只有在國際石油市場爭取更多的話語權,除了從提高石油供應方面去努力,更要在生產、銷售、運輸、冶煉、儲存、儲備等各環節提高戰略應對能力。

中國爭奪背景

中國經濟地位提升

國際油價定價權中國擬推石油期貨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決定國際石油定價權,是必要和應該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是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則是中國謀求國際石油定價權的前提和重要條件。中國對全球油價的影響不足的事實說明中國還不能在國際貿易中化解市場風險和保護自己的利益。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崛起,民族資本話語權的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

油價上漲傷害到中國經濟

儘管中國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進口大國,但對國際油價幾乎沒有發言權,更談不上什麼定價權。國際油價持續上升已經使中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相關資料表明,油價每上漲1%並持續一年時間,就會使中國的GDP增幅平均降低0.01個百分點。據測算,世界石油每桶變動1美元,將影響進口用匯46億人民幣,直接影響GDP波動0.043個百分點。

企業與政府博弈

國際油價定價權中國爭奪國際油價定價權的努力

油價日益變成一筆糊塗賬。發改委的定價原則是“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收和合理利潤”,2009年的一輪石油漲價前,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的都表示煉油業務出現虧損,油價應該上漲,這種虧損究竟是政府定價還是企業經營效率的問題卻難以核算。發改委制定的油價同國際市場存在價差和時差,這給企業留下了“作弊”套利的空間,卻給成品油供給造成隱患。國內油價上漲的滯後性,成品油供銷企業在漲價之前,可能增加庫存,囤油套利。發改委對油價的干預加劇了兩大寡頭的壟斷,使油價市場化的目標更加難以實現。中國的原油供給中,自采與進口大體各占一半,國內生產的原油成本一般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兩大集團控制的上游業務盈利穩定。去年國際油價超過100美元每桶時,發改委壓製成品油價格,造成煉油企業全行業虧損。兩大集團的煉油虧損可以由其上游業務的利潤彌補,每年還獲得國家財政補貼,而其它煉油企業、加油站則大批被擠出市場。

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

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限制而不是鼓勵市場競爭。從實踐來看,由於石油雙雄從採購到銷售,都處於高度壟斷態勢,大都對石油交易所站在遠處觀望,仍通過采銷鏈條進行現貨交易。中國推出石油期貨後,國內石油交易所得以實現平衡油價的重任。

實現難點

缺少聯合談判機制

國際油價定價權國際油價

中國缺少聯合談判機制。無論是石油,還是鋼鐵鐵礦石等領域,都沒有建立起聯合對外談判機制。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類似國際市場領域,由於沒有話語權,屢屢吃啞巴虧。譬如,日本新日鐵公司撕毀了此前中日韓三國鋼企達成的“君子協定”,率先與力拓公司達成鐵礦石價格協定,韓國浦項制鐵也隨之接受了日本與澳大利亞達成的契約價,就恰恰曝露了這一點。當然,原油與其他領域市場機制不同,這決定了石油談判不僅困難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強的智慧。

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

因為目前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以及外匯管制等金融政策,也注定了中國在國際石油價格領域,難以擁有話語權,更遑論國際石油定價權。聯合談判機制的缺席和人民幣以及外匯政策的開放度不夠,確實是制約著中國爭奪國際石油定價權重要因素。

努力措施

力推石油期貨上市

國際油價定價權美元對國際油價的影響

2004年上海期貨交易所建立石油期貨上市工作組,因當時國內油價遠低於國際市場價格,國內的石油巨頭苦不堪言,國家當時考慮以油價市場化的方式解決石油企業虧損的問題。上期所一直在努力申請上市石油期貨,包括制度建設等籌備工作也早已準備完畢,目前只待相關部門的批准。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期貨市場和金融衍生產品發展方面,要按照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具體安排,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瀝青等能源化工期貨品種上市。證監會也表示支持符合國民經濟需要、市場條件具備的期貨產品上市,做精、做細已經上市的期貨產品。

建立戰略儲備庫

打破國際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關鍵在於中國必須爭取主動權,要形成與美國主導的石油金融體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點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構建中國“石油金融一體化”體系,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融合,打造中國戰略新優勢。
中國將龐大的外匯儲備通過購買石油等能源資源或建立戰略儲備庫的方式,轉變成實物資源儲備。可以將外匯儲備與能源儲備結合起來考慮,把單純的貨幣儲備與更靈活的石油金融產品結合起來,即把石油金融契約如石油期貨契約、石油債券契約等也視作一種新型的儲備貨幣,既能使過多的外儲向實物資源轉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場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人民幣國際化

加大人民幣與石油貿易的結合程度,大力推動石油貨幣契約和石油人民幣進程。目前海灣的產油國,俄羅斯、伊朗等國在與他國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尋求非美元化。而本幣尚不能自由兌換的中國,則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

意義

石油已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商品,它內涵太多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因此,石油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問題,石油市場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市場,擁有油價的定價權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趨勢。中國必須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國市場價格”,確立中國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戰略。國家應鼓勵更多企業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積極嘗試石油交易人民幣結算,即“石油人民幣”結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等措施,以有效應對油價的波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