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12年民國成立,廢除清末舊式學堂,遂改優級師範學堂為高等師範學校,改省立為國立。1914年,興學之風漸起,礙於師資缺乏,江�第二師範學校校長賈豐臻聯合各界上書教育部及省公署,呈請設立高等師範學校。同年,獲得巡按使(省長)韓國鈞首肯,批准成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以下簡稱南高師),並命教育司長江謙為創校校長,於兩江師範學堂原址勘察籌備。
江謙上任後,聘請留美學者郭秉文擔任教務主任,陳容擔任學監,並提供旅費讓郭、陳二人在歐美考察教育制度以及延攬人才。同時聘請教育部視學袁希濤、江�省教育會會長沈恩孚、江�省教育會副會長黃炎培擔任南高師評議員,共商建校籌備事宜。
此時,兩江學堂因歷經兩次戰火,校舍半數坍毀,堪用建物則為軍隊所占用。經籌備人員多方奔走,方說服駐軍他遷,南高師在修復教室大樓、口字房等六百七十餘間教室,添購課桌椅與教學用儀器後,於1915年8月11日正式公開招生入學。
南高師成立初期,因規模較小,故行政組織采合議與分任制,校長以下設總務處管理全校事務,總務處之下又設教務、齋務、庶務三處,其餘事務則交由校長與各處主任召開校務會議決定;另有各科、部教員會議,決行教員相關事務。1917年南高師增設附屬中國小,其相關事務由中國小主任參與校務會議討論之。
1919年江謙因病請辭校長,校務交由教務主任郭秉文代理。郭氏深受五四運動及歐美教育思想影響,上任後積極改革學校行政組織,在校務上,成立各項委員會,由教職員工參與學校管理工作,撤銷學監處,實行校務會議制度。在學務上,設立各科會議以討論本科計畫、預算、課程和學生成績等事宜。
其後,學校規模漸增,為因應繁雜校務,郭秉文於1920年1月設立校長辦公室,自兼主任,下設一位副主任以及若干辦事員。並將原編制改為教務、事務、訓育三處,處理各項事務。他所推行的組織改革,為當時全國高等學校首創,符合當時民主自治潮流,建立起一套民主與效率兼顧的治校方式。
1915年南高師初創,僅有國文、理化兩部預科及一個國文專修科。隨後為因應社會對各種人才的需求,陸續增設體育、工藝、商業、農業、英文、教育等專修科。1919年改國文部為國文史地部,理化部為數學理化部,英文專修科(1917)為英語部。
同年校務會議通過「改良課程案」,採行選科制(即學分制),開設必修與選修課,規定學生修畢一定的學分數即可畢業。9月,陶行知受聘兼任教務主任,提倡以「教學法」取代傳統的「教授法」。「教學法」強調教與學的互動,講求教學相長的效果。此法初行時雖頗受質疑,後受五四運動影響,遂流行於全國教育界。
1919年12月17日,陶行知於校務會議上提出「規定女子旁聽法案」,增加女子升學管道。1920年夏天,南高師舉辦女子入學招生,並且聯合北京大學(以下簡稱北大)一起行動。此案因男女同校而招致輿論反對,北大受限於保守勢力,僅招收少數女旁聽生,南高師則突破傳統風氣,正式錄取八名女學生以及五十餘名女旁聽生,成為中國第一所實行男女同校的高等學校,寫下教育史上一大變革。
南高師成立之初,正值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一味排舊下,南高師同時重視傳統文史學養與理性科學精神,以國文為培養優良師資的先決條件,以科學方法與批評精神培養學生探究事理的態度。
江謙以誠為訓,尊師重道,他在六朝松側修建「梅庵」,門上懸掛兩江師範學堂校訓 ,紀念李瑞清辦學之功。南高師在此文化薰陶下,奠立「誠實、儉樸、勤學、勤勞」的學風。
及至郭秉文繼任,以劉伯明為副手,極力延攬留學西方的科學家,他改革學校行政組織,推行教授治校、學生自治,展現民主思想。此時的南高師在郭氏倡言「南高獨宜秉持士林氣節,保持朴茂之學風」,以及重視精神修養與科學批評的雙重陶冶下,發展出「誠樸、勤奮、求實」的校風。
後續發展
五四運動後,全國教育聯合會屢次在會議上呼籲「改高師為大學」。此時,郭秉文認為大學科系遠比單一性質的師範學校來得多元完備,有利於學科互補與師資培育,因此在1920年4月7日在校務會議中,決議在南高師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 。隨即擬具計畫,於同年9月與江謙、蔡元培、袁希濤等九位名士 ,聯名致書教育部,並且二次親赴北京,取得教育總長范源濂(字靜生)的贊同,並且大致解決學制、校址、經費等三大問題 。1920年12月7日,北京政府國務會議同意南高師籌建大學的提案,並正式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以下簡稱東大)。教育部鏇即任命郭秉文為東大籌備員,張謇、蔡元培等十五人為東大校董會董事, 1920年12月16日東大籌備處正式成立。1921年6月6日東大在上海召開董事會 ,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編制預算,推薦郭秉文為首任校長。 6月6日遂為東大校慶日。
在東大籌設之初,郭秉文一度受阻於學制、校地與經費等問題。為此,他提出「將南高師改辦為大學,而原南高師的學生仍歸屬南高師,等到條件成熟時再取消南高師,進行整合;而尚未取得南洋勸業會舊址土地之前,先借用南高師校地創辦;至於一時間無法通過的東大預算,可以先從南高師的經費中撥取一部分以供籌備」的解決辦法。因此,東大成立初期,南高師依然存在,郭秉文被委任為兩校校長,教職員、經費和校產皆為兩校共有,校地緊鄰,中間只隔一道籬笆。
1921年7月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同年8月24日至26日,東大預科和南高師本科同時招生。11月,北京政府突然宣布,依舊製成立的高等師範學校應改稱師範大學,南高師名列其中。如此一來,原屬一體的南高師和東大被迫分為二校,郭秉文為此上書要求南高師併入東大。 1922年12月6日南高師校評議會和東大教授聯席會共同通過 <南京高等師範歸併東南大學辦法> ,1923年7月3日,南高師行政會議議決「南高師正式併入東南大學」,撤除南高師校名、校牌,所屬中國小改稱東大附屬中國小,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走入歷史。
東南大學合併南高師後共有5科27系,為當時長江以南唯一的國立大學,與北大南北對峙,為當時我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美國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會亞洲部主任孟錄博士(Paul Monroe)在考察中國主要大學後,曾稱讚東大為「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個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