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20年代,奉系軍閥在東北建立空軍、油庫、機場和航空工廠,奠定了東三省航空工業的基礎。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霸占了瀋陽航空工廠和機場後,於1932年9月建立滿洲航空株式會社。1938年6月遷址於北陵後改稱滿洲飛行機製造株式會社。
1946年國民黨政府接管後改稱空軍第三十八廠。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後被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6月29日,命名為“國營112廠”。
1957年6月15日,啟用廠名國營松陵機械廠。
1979年6月5日,改稱國營松陵機械公司。
1986年1月1日,更名為瀋陽飛機製造公司。
1994年6月29日,組建沈飛工業集團,更名為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展歷程
(一)飛機修理廠時期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後,東北野戰軍航空學校接收了國民黨的航空機構,其中北陵機場被組建為“東北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機務處第五廠”(又名“魯班站隊第五中隊”)。工廠的主要任務是修理飛機。
1949年,新中國的空軍成立,五廠歸屬於空軍工程部東北修理總廠。
1951年4月,空軍司令部將空軍工程部修理廠所屬的幾個修理廠,移交給航空工業領導。6月27日,五廠改名為國營112廠。
不久,112廠的發動機修理車間分給了111廠和120廠,副油箱的生產也轉給其它工廠。112廠成為專業的飛機修理廠。
1952年末至1953年初,112廠的發展規模初步形成。
1952年以後,隨著空軍部隊機種、數量的增加,飛機修理工作成了突出問題,為儘快發展我國航空工業,後來決定將飛機修理任務全部移交空軍自己承擔,所需的各種零備件由航空工業局所屬的工廠提供。1952年下半年,開始修理蘇聯的螺旋槳飛機,研製米格—15噴氣式飛機的副油箱,並進行了小批量生產。1953年開始大上基建。根據一個飛機製造廠的規劃和設計,組織了基建隊伍和相應的機構。
三年經濟恢復時期,112廠結束了修理飛機的歷史。一共修好36架P—51、1架C—46(因缺件不能飛)和大批日本八—13甲發動機。
(二)飛機製造廠時期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畫,112廠被列為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經過為期三年的擴建,至1955年,112廠基本形成了一個初具萬人規模的飛機製造廠。初期主要任務是仿製蘇聯的飛機。1956年試製成功我國製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56式(仿米格—17ф)飛機。後又相繼製造了殲教—1飛機 初教—1(後稱紅專502),我國開始向自行設計、自行製造探索。
歷史成就
自1951年正式創建以來,創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個又一個“第一”:先後試製成功了中國
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飛機;
第一架噴氣教練機--殲教Ⅰ飛機;
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機--殲6飛機;
第一枚地對空飛彈--紅旗一號飛彈;
第一架雙倍音速殲擊機--殲7飛機;
第一架自行設計研製的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飛機;
第一架超音速殲擊教練機--殲教6飛機;
第一架高、中、低空偵察機--殲偵6飛機;
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機動性能的飛機--殲8Ⅱ型飛機;第一架空中受油機。
50年來,先後研製生產了20多種型號幾千架飛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
廠址
遼寧省瀋陽市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