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書中對國共關係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如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及國民黨各派系對國共合作的態度;第二次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剿”共決策過程;抗戰時期國民黨對中共政策的演變過程,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的態度;抗戰後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決策,1949年國共北平談判等。在這些問題上,作者吸收了史學家的研究成果,而且有新意和開拓性。
作者簡介
楊奎松(Yang Kuisong),歷任中共中央黨校編輯、中國人民大學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史,主攻中共黨史、中國現代對外關係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國共關係史和中蘇關係史。著有《中間地帶的革命——中國革命的策略在國際背景下的演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一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皈社1991年)、《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圈書公司1997年)、《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走近真實——中國革命的透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國近代通史(8):內戰與危機》(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開卷有疑——中國現代史讀書札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書,並在國內外發表研究論文若干。
章節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孫中山與國共合作
孫中山接納中共的初衷
“馬林路線”的失敗
孫中山的希望與兩難
國共兩黨的困惑與尷尬
孫中山與彈劾共黨案
孫中山的去世及影響
第二章 “容共”,還是“分共”?
黨內分化之緣起
黨內反對派的首次抗爭
戴季陶的轉變與廖案的發生
西山會議派的結合及影響-
第三章 蔣介石走向“三二○”之路
主張“師法”蘇俄
一度贊成“階級鬥爭”
從聯俄到“聯”共
護黨與聯共的矛盾
“三二○”事件的發生
第四章 從“三二○”到“四一二”
限共主張提出的背景
繼續兩黨“合作”的嘗試
迎汪、拒汪之較量
“扶助農工”問題上的分歧
權力鬥爭的全面發酵
“四一二”:血腥的開端
第五章 武漢國民黨的“聯共”和“分共”
國民黨左派的初次結合
武漢國民黨政策的左傾
工農運動與軍隊的反動
國民黨的右傾與中共內部分歧
從和平分共到武力清黨
第六章 南京國民黨的“清黨”運動
“清黨”發起之反覆
從非法到合法的經過
第二期“清黨”及其爭論
第七章 國民黨的白色恐怖與“剿共”戰爭
“白色恐怖”和中共城市組織的瓦解
國民黨的軍事圍剿與受挫
蔣介石策略的調整與成功
紅軍長征與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第八章 以政治方式解決“共黨問題”
“莫斯科路線”中途擱淺
蔣介石的左右搖擺
兩黨談判條件之趨近
戰爭形勢的意外影響
西安事變與停止“剿共”
國民黨談判策略的變化
改編與收編之爭
取消中共軍權的嘗試
抗戰爆發下的國共妥協
第九章 抗戰開始後的妥協與磨擦
軍事合作與政治防範
國共磨擦升溫與防共辦法出台
局部“剿共”與危機初起
第十章 皖南事變及其善後
蘇北衝突與軍事解決方案的出籠
皖南事變與國共全面對抗
從政治攻防戰到再度妥協
第十一章 國共兩黨攻防態勢的轉換
蔣、毛會見計畫的流產
重回政治解決的軌道
從西安到重慶的激變
國民黨的內斂與應對
第十二章 抗戰結束前後的和戰選擇
赫爾利調處的失敗
國共兩黨針鋒相對
內戰危險一觸即發
重慶和談和平無望
訴諸軍事的必然選擇
第十三章 戰後國民黨人的反共困擾
“一二·一”慘案經過
軍政當局的過激反應
蔣介石的點火與滅火
受命打人者的邀功與“犧牲”
教育當局的居間調和
國民黨教授的嚴重分化
第十四章 阻止內戰的最後嘗試
馬歇爾調停與停戰協定
政協決議與國共妥協
較場口事件及其幕後
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
第十五章 四平戰役與內戰爆發
四平之戰的導火索
四平開戰經過
四平之戰的尾聲
內戰方針下的危機
第十六章 從“戡亂”走向崩潰
國共內戰全面爆發
從戡亂動員到總體戰
變局來臨前的混亂
軍事瓦解的種種原因
第十七章 國民黨對中共的最後一搏
桂系和共倒蔣密謀
李、白髮動和平攻勢
四老達成和平使命
國共談判南轅北轍
中共條件遭到拒絕
國共鬥爭大局底定
參考文獻暨徵引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