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此間發布了2010年《國家競爭力藍皮書》。顯示,中國國家競爭力排名穩步上升,特別是最近20年實現跨越式提升,由1990年的全球第73位上升至第17位。
2010年10月25日,由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發布研討暨2010年度孫冶方“青年菁英獎學金”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由倪鵬飛博士主持完成的2010《國家競爭力藍皮書》。該藍皮書圍繞提升中國國家競爭力問題,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對全球化競爭格局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了國家之間學習借鑑、借力合作以及追趕合作的內容與力度。並提出了中國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和對策。
重要指標
藍皮書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競爭力穩步上升,進入近代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 1990-2008年這跨世紀的近20年間,中國的國家競爭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990年,中國的國家競爭力在全球100個國家中排名僅列第73位,到了2008年,排名上升到第17名。
在國家競爭力上升的過程中,雖然1994-1996年國家競爭力有所下降,但之後強力反彈,1996-1998年,2005-2008年是兩個國家競爭力上升速度較快的發展階段。這兩個階段同時也是中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期。進入21世紀,中國國家競爭力在調整中上升,直至如今的世界前20名。
藍皮書認為,中國的國家競爭力伴隨著中國發展而艱難地盤鏇上升,中國的努力與成就令舉世矚目,再次證明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居功至偉。同時,藍皮書也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是一國實力的綜合體現,不僅表現在經濟總量方面,而且還表現在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發展潛力以及一國的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維度上。
從規模競爭力來看,中國經濟總量巨大,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已直逼前三。在增長競爭力方面,中國也保持了長期領先的優勢,穩定增長潛力巨大。藍皮書認為,中國真正的經濟騰飛始於1992年。1990年和1991年兩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名分別是世界第13位和第6位,而到了1992年,中國的增長競爭力一躍成為世界第1名。在此後的10來年間,中國的增長競爭力始終沒有跌出世界前五名,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
但是,藍皮書也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的10年間,中國的規模競爭力提升速度卻越來越緩慢。從第10名上升到第9名用了1年時間,從第7名上升到第6名卻用了5年時間。藍皮書分析指出,這雖然有基數效應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是由於找不到新的經濟成長點和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缺乏可持續性。為此,如果要繼續提升自身的規模競爭力,那么就不僅僅要擴大數量,還要從結構和效率上下工夫,加快經濟轉型。
中國的不足之處
在綜合分析了中國的結構競爭力、創新競爭力之後,藍皮書指出,在增長競爭力排名和規模競爭力排名這兩個光環的背後,隱藏著產業結構落後這一潛在的嚴重問題,中國的產業結構競爭力長期在低位徘徊。中國近20年長期的經濟成長並非靠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來獲得,而是靠消耗資源和擴大投資,尤其是房地產產業膨脹發展。這樣的產業結構是缺乏競爭力的,因此必須立刻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著手,尋找提升結構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另外,藍皮書也指出了值得重視的一點是,目前中國的整體效率競爭力還處於世界中游偏下的水平,在創新競爭力方面,中國雖表現出先穩後升奮起直追的態勢,但日本、韓國遠遠領先於中國,且高居全球前兩名。因此,中國應虛心向韓、日兩國學習,必須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奮鬥精神,腳踏實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國家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