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古文觀止》為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二人所選編,最初刊行於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是一部優秀的古文讀物。自刊行之初,就備受歡迎。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令人驚嘆。《古文觀止》的選文,上起周代下迄明末,共222篇,分為12卷。所選文章注重題材和文體風格的多樣性,不僅有史傳、論說文,還有見聞札記、山水遊記、雜文小品和其他套用文,大體上反映出我國古代文章絢麗多姿的面貌。除此之外,還編選了少量歷代傳誦的著名駢文和韻文。文章在編排上,以時代為序,眉目清楚,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膾炙人口,易於記誦,至今仍為人們學習文言文的首選讀物。
編輯推薦
《古文觀止》是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由清代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編選,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選文章語言凝練、短小精悍、乃千古傳誦之作,從中不難看出編者細緻和周到的眼光。書名為“觀止”,於古文選編,其意可知,該書的編選意圖就在於盡善盡美,一覽此書,即可“觀止”古文矣。本書亦有入選不當者,因為選編主要是著眼於考科舉時做策論,但作為一種古代散文的入門書,仍有其存在價值。
作者簡介
《古文觀止》的編選者吳楚材(名乘權)、吳調侯(名大職)為叔侄二人,生於浙江山陰(今紹興市)。清吳興祚在《古文觀止序》中說:“會稽章子、習子,以古文課餘子於三山之凌雲處;維時從子楚材實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與從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調侯奇偉倜儻,敦尚氣誼。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二人的情況現在只能於此序中窺見一斑。“觀止”二字,出自《左傳·襄公十九年》:吳季札在魯國賞周樂,至《韶》舞,讚嘆:“德至矣哉!大矣”,認為無美不具,於是說:“觀止矣。”書名為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
目錄
卷一 周文
卷二 周文
卷叄 周文
卷四 秦文
卷五 管晏列傳
卷六 漢文
卷七 六朝唐文
卷八 唐文
卷九 唐宋文
卷十 宋文
卷十一 宋文
附錄一 元文
卷十二 明文
附錄二 清文
作品特點
《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
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當然所謂思想性是以不違背封建正統觀念為基準的。選者以古文為正宗,也不排斥駢文收入4篇,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值得肯定。
《古文觀止》所選以散文為主,間有駢文辭賦,基本上均為歷代傳誦名篇,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編者以“觀止”來冠名,恐怕確有當初吳公子季札觀賞舞樂時那種由衷讚嘆溢於言表的心境。從這點來看,《古文觀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代散文大觀,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發展歷程。
另一方面,《古文觀止》雖為當時的蒙童和普通古文愛好者所選編,但一點也沒有媚俗的氣息,這些不朽的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成熟的人生經驗、艱深的文章美學,乃至博遠的宇宙哲理。在中國浩淼的散文之海里,優秀之作實在太多了,而《古文觀止》所選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讀來不高,學人讀來不低,很像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一樣,這兩部選集堪稱中國傳統文學通俗讀物的雙璧。
《古文觀止》所收以散文為主,兼取駢文。與《文選》以來的古文選本相比,它包括的時代既長,卷帙又不甚多,而且文章的體裁多樣,較少派別的偏見,可謂廣收博採,而又繁簡適中。在編排上,全書按時代先後分為7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縱觀古文發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個作家的不同風格。每篇文章又都有簡要的評註,輔助讀者理解文義,掌握行文的章法。加以入選的文章多屬久經傳誦的佳作,所以此書廣為流行至今。
收錄特點
優點
吳氏《古文觀止》之所以一出,便屏退了《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古文關鍵》、《古文范》等書於深叢博奧的學者鑽研的冷藏庫中,就在於它的規模不大不小,正是適中,正適合於一般人的案頭常置、袋中常攜、枕邊常放的分量。過長,則卷帙浩繁,翻找不便;過簡,則只見鱗爪,而不見全豹。在數學上,有一個“黃金分割法”上的最佳選擇點,量吳氏叔侄未必熟諳數學,精於計算,但他們設館一生,授徒眾多,深知一般初始入徑的學子們的習慣癖好,此書原本就是為著生徒們求學古文而準備的教輔材料,因之他們日積月累,長期探尋,終於暗中摸索到,或者說有意無意地契合到,這個黃金分割點的最佳數值——二百二十二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話;那么,時間,也是檢驗一本書存在價值的標準。三百多年的悠悠歲月,充分地檢驗了,也充分地證明了這本書的真實價值(包括它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其流傳之廣,影響之大,遠遠超過了那些名流大家、官修國定的編選。此書一傳就是三百餘年,經久不衰,其聲譽遠播於海內外,其運用普及於士農工商,凡會讀書的人幾乎是家家案頭必備,各修學的學子們更是須臾不離,人手一卷。在這三百餘年間,不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後,不斷有各種版本的《古文淵鑒》、《古文辭類纂》、《才子古文》、《歷代文選》、《古文選讀》、《古文新編》之類的書出現,但流傳都沒有吳氏選本那么面廣,壽命更沒有吳氏之書那么長,沒經幾度風雨,便都在書海之中自行淹沒了。
局限
其書還缺少清朝一代二百六十餘年的古文作品。當然,這不能苛求此書的兩位編者,因為他們生活在清初,沒法逆睹以後幾百年面世的佳作,同時也為清初文字獄的森嚴,無法將明末清初許多充滿抗清扶明氣節的文章收羅進去,只能決然地截斷於崇禎的天崩地裂之前。過去人們常說此書截至於明末,其實並不準確,許多名篇未能選入,這不能不說是此書的重大遺憾。因為這二百多年、嚴格地說已經是將近三百年的歷史階段里,正是古文創作有著長足發展、優秀名篇大呈繁榮之際,許多文章大家紛紛湧現,許多傳世名篇接連推出,繁花似錦,群星燦爛,像明末清初的黃宗羲、王船山、顧炎武、侯方城、吳偉業,清中葉的沈德潛、戴名世、袁枚、紀曉嵐,清末的龔自珍、魏源等等,個個都是卓有分量的文壇巨匠,特別是標誌著古文創作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的桐城派,其代表人物如方苞、姚鼎等,那更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支有生力量。而清末民初的梁啓超、章太炎等人,則是終結古文創作的文學巨擘。恩格斯曾將費爾巴赫視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於梁啓超,我們也可以說是中國古文創作的終結,他的《少年中國說》,當是古體文章的“壓軸好戲”,缺了這些古文大家的文章,古文焉得稱之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