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改革

國務院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進行了6次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力圖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國務院組成部門已由1982年的100個削減為2008年的27個。2013年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全會建議國務院將這個方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定組成部門25個。

基本信息

擴展基本介紹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建立和完善結構合理、人員精幹、靈活高效的黨政機關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進行過多次精兵簡政。 國務院機構改革再啟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分別在 1982年、 1988年、 1993年、 1998年、 2003年和 2008年進行了六次規模較大的政府機構改革。截止到2012年 , 國務院組成部門為27個。

1982年以來的幾次政府機構改革實踐,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堅持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改革目標,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機構改革的關鍵;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把精兵簡政和最佳化政府組織結構作為機構改革的重要任務;堅持機構改革與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結合,最佳化幹部隊伍結構;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分步實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革。當然也有一些教訓。最大的教訓在於忽視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一個轉折點。之後的政府機構改革,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導向,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目的,以全面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為目標,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會經濟職能為基本途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革開放時期,政府既創造環境,又在直接創造財富;新的時代發展對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

2008年3月11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 華建敏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 巨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

歷次改革

一五計畫

1951年12月,政務院作出《關於調整機構緊縮編制的決定(草案)》,進行了建國以來第一次精兵簡政工作。其主要內容有:(1)調整緊縮上層,合理充實下層;(2)合併分工不清和性質相近的機構;(3)精簡機構,減少層次;(4)明確規定幹部與勤雜人員的比例;(5)要求劃清楚企業、事業機構和行政機構的編制和開 支;(6)嚴格編制紀律。這次機構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內容。到1953年底,政務院工作部門增加到42個。

1954年,隨著中國政權組織形式的確定和各級政權機關的建立,從當年底開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精簡。中央一級機關的精簡包括:(1)在劃清業務範圍的基礎上,調整精簡了機構,減少了層次;(2)各級機關根據業務需要,緊縮了 編制,明確了新的編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簡下來的幹部。地方各級機關也進行了精簡,專員公署和區公所分別是省、縣政府的派出機關,精簡比例較大。以後,隨依法成立的國務院開始增設機構,到1956年,機構總數達81個,形成了建國以來政府機構數量的第一次高峰。

二五計畫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關於改進國家行政體制的決議(草案)》。這是第二次較大規模的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權力為主要內容,通過國務院精簡所屬工作部門,下放權力,以達到擴大地方自主權的目的。這次改革一直持續到1960年。1958年,撤銷合併了國家建設委員會等10多個單位。經過調整,國務院部委減少8個,直屬機構減少5個。到同年底,國務院設68個工作部門。1959年,國務院工作部門又作了進一步調整和撤併,到同年底,國務院設39個部委,21個直屬機構和辦事機構,機構總數達60個,比1956年減少21個。

三五計畫

1960年到1964年,為了貫徹國民經濟調整的方針,進行了建國後的第三次較大機構改革。

一是先後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進行了兩次比較集中的幹部精簡運動。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級機關。這次幹部精簡以事業單位為重點,對行政部門和事業單位同時進行精簡。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機構方面,中央各部門司局級機關減少15%,事業單位減少26%;行政機關精簡1.6萬餘人,事業單位精簡6.5萬餘人。第二次精簡從1962年2月至1964年,範圍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努力,中央國家機關在1961年精簡的基礎上,又精簡了1萬人。全國共精簡81萬人。精簡下來的幹部大多數充實到基層和生產第一線。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後期下放給地方的權力並恢復被撤銷的機構,到1965年底,國務院的機構數達到79個,為建國後的第二次高峰。

文革時期

“文革”中,政府機構發生非正常的大變動。1970年,國務院的79個部門撤銷合併為32個,其中13個還由部隊管理,達到建國以來中央政府機構數的最低點。1975年,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並對各領域進行整頓,與之相適應,國務院工作部門恢復到52個。

文革後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鑒於當時經濟上已處於崩潰,故沿用並發展了五十年代後期的管理體制和機構設定。到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增加到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

198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與此相適應,從1982年開始,首先從國務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開各級機構改革,這次改革歷時3年之久,範圍包括各級黨政機關,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目的性較強的一次建設和完善各級機關的改革。這次改革不僅以精兵簡政為原則,而且注意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對政府機構設定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機構調整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條件,較大幅度地撤併了經濟管理部門,並將其中一些條件成熟的單位改革成了經濟組織。

1981年,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有100個,達到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臃腫的管理機構已不能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在同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決定,從國務院各部門首先做起進行機構改革,限期完成。

1982年3月8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的決議。這次改革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人員編制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

這次改革,在領導班子方面,明確規定了各級各部的職數、年齡和文化結構,減少了副職,提高了素質;在精簡機構方面,國務院各部委、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從100個減為61個;省、自治區政府工作部門從50~60個減為30~40個;直轄市政府機構稍多於省政府工作部門;城市政府機構從50~60個減為45個左右;行署辦事機構從40個左右減為30個左右,縣政府部門從40多個減為25個左右;在人員編制方面,國務院各部門從原來的5.1萬人減為3萬人;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人員從18萬人減為12萬餘人。市縣機關工作人員約減20%;地區機關精簡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後,國務院各部委正副職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領導班子平均年齡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齡由64歲降到60歲,局級平均年齡由58歲降到54歲。 這次改革歷時三年,是建國以來規模較大、目的性較強的一次建設和完善行政體制的努力。通過精簡各級領導班子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加快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但是,由於當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在農村,對於行政管理沒有提出全面變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機構和人員都沒有真正減下來。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幹部隊伍的年輕化,但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1982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其歷史性進步可用三句話來概括:一是開始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二是精簡了各級領導班子;三是加快了幹部隊伍年輕化建設步伐。

1988年

在1982年機構改革後,由於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管理體制,沒有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等原因,政府機構不久又呈膨脹趨勢。因此國務院決定再次進行機構改革。 1988年4月9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啟動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 通過改革,國務院部委由原有的45個減為41個(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法務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部、地質礦產部、建設部、能源部、鐵道部、交通部、機械電子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郵電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部、商業部、對外經濟貿易部、物資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衛生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直屬機構從22個減為19個,非常設機構從75個減到44個,部委內司局機構減少20%。在國務院66個部、委、局中,有32個部門共減少1.5萬多人,有30個部門共增加5300人,增減相抵,機構改革後的國務院人員編制比原來減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於經濟過熱,這次精簡的機構很快又膨脹起來了。 這是一次弱化專業經濟部門分錢、分物、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的職能,以達到增強政府巨觀調控能力和轉向行業管理目的的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其歷史性的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要從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強化巨觀管理職能,淡化微觀管理職能。其內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職能,科學劃分職責分工,調整機構設定,轉變職能,改變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運行機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點是那些與經濟體制改革關係密切的經濟管理部門。改革採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後地方政府,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由於後來一系列複雜的政治經濟原因,這一命題在實踐中沒有及時“破題”;再加上治理、整頓工作的需要,原定於1989年開展的地方機構改革暫緩進行。 國務院在調整和減少工業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方面取得了進展。如,撤消國家計委和國家經委,組建新的國家計委;撤消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核工業部,組建能源部;撤消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和電子工業部,成立機械電子工業部;撤消勞動人事部,建立國家人事部,組建勞動部;撤消國家物資局,組建物資部;撤消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組建建設部;撤消航空工業部、航天工業部,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撤消水利電力部,組建水利部;撤消隸屬於原國家經委的國家計量局和國家標準局以及原國家經委質量局,設立國家技術監督局。

1993年

這次構改革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進行的,它的核心任務是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職責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轉變職能,理順關係,精兵簡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點是轉變政府職能。 這次機構改革的歷史性貢獻在於:首次提出政府機構改革的目的是適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但從學術觀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目的清楚、目標不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任務就是要減少、壓縮甚至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但從1993年機構設定來看,這類部門合併、撤銷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機械電子部合併本來是1988年改革的一個階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時又被拆成兩個部——機械部和電子部;能源部本來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個專業經濟部門的基礎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設立了電力部和煤炭部。給人的印象是,目的與目標背道而馳。 1993年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是,實行了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進一步理順了紀檢檢查與行政監察的關係。1993年實行中紀委機關和監察部合署辦公的這種做法,是統籌黨政機構設定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根據這一方案改革後,國務院組成部門設定41個(包括: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國防部、國家計畫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法務部、財政部、人事部、勞動部、地質礦產部、建設部、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鐵道部、交通部、郵電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部、國內貿易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化部、廣播電影電視部、衛生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加上直屬機構、辦事機構18個,共59個,比原有的86個減少27個,人員減少20%。其中撤銷能源部、機械電子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商業部、物資部等7個部,新組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國內貿易部,更名1個(對外經濟貿易部),保留34個部、委、行、署。改革後的綜合經濟部門中保留國家計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專業經濟部門的改革分為三類:改為經濟實體的有航空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撤銷後,分別組建航空工業總公司、航天工業總公司。改為行業總會的有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這兩部撤銷後,分別組建中國輕工總會、中國紡織總會。保留或新設定的行政部門包括:對外經濟貿易部更名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撤銷能源部,分別組建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同時撤銷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撤銷機械電子工業部,分別組建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同時撤銷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撤銷商業部、物資部,組建國內貿易部。 1993年4月19日,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19個調整為13個(包括:國家統計局、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環境保護局、國家土地管理局、新聞出版署(國家著作權局)、海關總署、國家旅遊局、民用航空總局、國務院法制局、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辦事機構由9個調整為5個(包括: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不再設定部委歸口管理的國家局,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8個(包括:中國輕工總會、中國紡織總會、新華通訊社、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中國專利局和國家行政學院)。此外,國務院還設定了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1994年,繼續推進併力求儘早完成中央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推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重點是轉政府職能,並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屬於企業經營自主權範圍的職能切實還給企業;二是把配置資源的基礎性職能轉移給市場;三是把經濟活動中社會服務性和相當一部分監督性職能轉交給市場中介組織。 到1994年底,中國有130多萬個事業單位,2600多萬從業人員。 1995年,機構改革的工作重點是抓好省級機構改革的方案和市地縣鄉的改革,制定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動事業單位改革的不斷深化。事業單位的改革是機構改革工作的一個重點。改革的原則是政事分開和社會化。目標是建立符合事業單位自身發展規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重點是搞好事業單位的分類管理。 省級機構改革方案實施的關鍵在於搞好定職能、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工作。市地縣鄉的改革,要認真做到有利於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深化企業改革,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1997年,隨著1月國家電力公司的組建成立,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國家其他專業經濟部門也進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組為不具有政府職能的經濟實體,或改為國家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單位,或改為行業管理組織,將原有的政府管理職能轉移給政府綜合部門負責。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

改革的原則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企分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政府組織結構,實行精兵簡政;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調整政府部門的職責許可權,明確劃分部門之間職責分工,完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強行政體系的法制建設。

1998年改革的目的與目標高度協調。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目的,儘快結束專業經濟部門直接管理企業的體制是目標。1998年改革歷史性的進步是,政府職能轉變有了重大進展,其突出體現是撤銷了幾乎所有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共10個: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中國輕工業總會、中國紡織總會。這樣,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眾多的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是計畫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可以說是資源配置的載體,是落實經濟計畫的依託。但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這類部門的存在不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不利於充分發揮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地位。在一定意義上說,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就是取消了國家與企業之間的“二道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組織堡壘。

根據改革方案,國務院不再保留的有15個部、委。包括:電力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國內貿易部、郵電部、勞動部、廣播電影電視部、地質礦產部、林業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將原國防科工委管理國防工業的職能、國家計委國防司的職能以及各軍工總公司承擔的政府職能,統歸新組建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管理)、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為了加強國務院對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改為國務院高層次的議事機構,總理兼主任,有關部長任成員,不再列入國務院組成部門序列)。

新組建的有4個部、委: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

更名的有3個部、委:國家計畫委員會更名為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為科學技術部;國家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個部、委、行、署:外交部、國防部、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民政部、法務部、財政部、人事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

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包括國家政務部門12個:外交部、國防部、文化部、衛生部、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政部、法務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監察部、審計署;巨觀調控部門4個: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專業經濟管理部門8個: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農業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教育科技文化、社會保障和資源管理部門5個: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

從1998年開始,國務院機構改革首先進行,隨後中共中央各部門和其它國家機關及民眾團體的機構改革陸續展開;1999年以後,省級政府和黨委的機構改革分別展開;2000年,市縣鄉機構改革全面啟動。截至2002年6月,經過四年半的機構改革,全國各級黨政群機關共精簡行政編制115萬人。

2003年

200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在加入世貿組織的大背景之下進行的。3月6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啟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五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方案特別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協調的要求。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29個組成部門經過改革調整為28個,不再保留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其職能併入新組建的商務部。

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進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標是,逐步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巨觀調控體系,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繼續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建設。這次改革重大的歷史進步,在於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根據方案,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簡稱“發展改革委”),其任務是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進行總量平衡,指導總體經濟體制改革;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以指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以加強金融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組建商務部,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重組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屬於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時,將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

2008年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了華建敏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3月15日,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批准了這個方案。

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著力最佳化組織結構,規範機構設定,完善運行機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組織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

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一)合理配置巨觀調控部門職能。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巨觀調控。財政部要改革完善預算和稅政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中國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健全貨幣政策體系,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統籌協調,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要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巨觀調控體系。(二)加強能源管理機構。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能源委員會。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能源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及機構,與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核電管理職責進行整合,劃入該局。國家能源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不再保留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三)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有關職責,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和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的職責,整合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國家菸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四)組建交通運輸部。將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職責,建設部的指導城市客運職責,整合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國家郵政局改由交通運輸部管理。保留鐵道部,繼續推進改革。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國民用航空總局。(五)組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職責整合劃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建國家公務員局,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六)組建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七)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不再保留建設部。(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改由衛生部管理。明確衛生部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責任。

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定27個。這次國務院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

這次改革突出了三個重點:一是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促進科學發展;二是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是按照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要求,對一些職能相近的部門進行整合,實行綜合設定,理順部門職責關係。

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情況一覽表
改革前改革後改革前改革後
外交部外交部監察部監察部
國防部國防部民政部民政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財政部
教育部教育部公安部公安部
科學技術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水利部水利部國家安全部國家安全部
農業部農業部法務部法務部
商務部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
文化部文化部建設部(裁撤)住房和城鄉建設 部 (新建)
衛生部衛生部交通部(裁撤)交通運輸部(新建)
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信息產業 部 (裁撤)工業和信息化部 (新建)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人事 部(裁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新建)
審計署審計署勞動保障 部 (裁撤)環境保護部(新建)
鐵道部鐵道部國防科工 委 (裁撤)-

2013年

2013年2月28日,全會通過的《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貫徹黨的十八大關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行政體制目標的要求,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對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強巨觀管理、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

兩會新華網快訊:2013年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批准了這個方案。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圍繞轉變職能和理順職責關係,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整合加強衛生和計畫生育、食品藥品、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海洋、能源管理機構。

(一)實行鐵路政企分開。將鐵道部擬訂鐵路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劃入 交通運輸部。組建 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承擔鐵道部的其他行政職責。組建 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道部的企業職責。

不再保留鐵道部。

(二)組建 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

將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由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管理。

不再保留 衛生部、 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

(三)組建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保留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具體工作由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承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加掛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牌子。

新組建的 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食品安全標準制定。 農業部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將 商務部的生豬定點屠宰監督管理職責劃入農業部。

不再保留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單設的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四)組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不再保留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

(五)重新組建 國家海洋局。

為加強海洋事務的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 國家海洋委員會,負責研究制定國家海洋發展戰略,統籌協調海洋重大事項。國家海洋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由國家海洋局承擔。為推進海上統一執法,提高執法效能,國家海洋局以 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接受 公安部業務指導。

(六)重新組建 國家能源局。

不再保留 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

這次改革,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4個,其中組成部門減少2個,副部級機構增減相抵數量不變。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 國務院設定組成部門25個.

改革答問

問: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總體上把握了哪幾點?

答: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五年來行政體制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局中通盤研究、統籌謀劃。主要把握了以下幾點:

一是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體制機制上加強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強調以更大力度,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上加快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同時改善和加強巨觀管理,嚴格事後監管,努力做到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該管的切實管住管好。這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點。

三是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注重改革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前瞻性。抓住重點問題,既鞏固以往改革成果,又著力破解重大難題。對條件成熟、形成共識的就先推進,對條件尚不成熟、還需要研究探索的,在進一步創造條件、累積共識後,適時加以推進。

問: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總的考慮是什麼?

答:國務院機構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探索,穩中求進。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前各種有利條件,對一些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事關社會體制機制建設,而且有廣泛共識、條件比較成熟的,堅定地推進改革。像鐵路政企分開、調整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等方面,就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另一方面,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複雜形勢和各種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維護社會穩定任務依然繁重的實際情況,保持國務院機構的總體相對穩定。對有些長期存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通過職能調整解決,或適時通過必要的機構調整解決。

問:在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舉足輕重。上一輪改革組建交通運輸部,在加快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方面邁出重要步伐,同時保留鐵道部,強調要繼續推進改革。近些年,鐵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保障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政企不分、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銜接不暢等。社會各界對鐵路改革呼聲很高,有關方對鐵路改革已研究醞釀多年,鐵路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這次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將鐵道部擬訂鐵路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承擔鐵道部的其他行政職責;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道部的企業職責。這項改革主要有三點考慮:

一是通過改革,有利於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業自主經營、社會廣泛參與的鐵路發展新格局。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為市場主體,可以落實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內部改革,提高發展內生動力,增強鐵路發展後勁,推動鐵路建設和運營健康可持續發展。改革後,中國鐵路總公司繼續保留全路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繼續承擔相關專運、特運任務,不改變現行鐵路運輸統一調度指揮機制,不改變現有鐵路生產運營體系,這有利於保持和發揮中國鐵路的優勢。

二是通過改革,明確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國家鐵路局的安全監管責任,有利於釐清企業和政府角色,有利於從體制上保障鐵路運營秩序和安全。

三是通過改革,有利於充分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由交通運輸部統籌規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發展,可以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動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和有機銜接,最佳化布局結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交通格局。

考慮到鐵路仍處於建設發展重要時期,同時承擔很多公益性任務,改革後,國家將繼續支持鐵路建設發展,加快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運價改革,建立健全規範的公益性線路和運輸補貼機制。同時,繼續深化鐵路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為人民民眾提供安全、便捷、優質服務。

問:組建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有哪些考慮?

答:從體制機制上加強社會建設,是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消除制約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需要不失時機地推進衛生和計畫生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管理體制改革,以更好地保障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物質文化需求。

我國實行計畫生育以來,計畫生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但目前衛生與計畫生育服務體系資源分散、重複建設的問題日益突出。計生部門從中央直至鄉鎮的服務體系,開展生殖健康、母嬰保健等醫療服務,與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內容相同。同時,在新的形勢下,計畫生育工作需要在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需要不斷提高。

為更好地堅持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加強醫療衛生工作,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最佳化配置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服務資源,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人民健康水平,這次改革,將衛生部的職責、人口計生委的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職責整合,組建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同時,將人口計生委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發展改革委。

改革後,堅持和完善計畫生育政策,繼續堅持計畫生育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繼續實施計畫生育一票否決制。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需要高度重視計畫生育工作,合理設定相關機構,充實工作力量,確保這項工作得到加強。地方各級政府需要繼續加強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嚴格執行各項計畫生育政策,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實到位。

問:這次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有哪些考慮?

答:食品藥品直接關係人民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採取了多種措施不斷加強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人民民眾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目前實行分段監管體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管生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流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管消費。實踐證明,監管部門越多,監管邊界模糊地帶就越多,既存在重複監管,又存在監管盲點,難以做到無縫銜接,監管責任難以落實。多個部門監管,監管資源分散,每個部門力量都顯薄弱,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整體執法效能不高。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民眾對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藥品監督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強。因此,需要下決心改革現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將食品安全辦的職責、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質檢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工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這樣改革,執法模式由多頭變為集中,強化和落實了監管責任,有利於實現全程無縫監管,提高食品藥品監管整體效能。

改革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需要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建立讓生產經營者真正成為食品藥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有效機制。需要充實加強基層監管力量,切實落實監管責任,形成隊伍集中、裝備集中,廣覆蓋、專業化的食品藥品監管體系,不斷提高食品藥品安全質量水平。

問: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有哪些考慮?

答:近些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事業產業快速發展。隨著以數位技術、網路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廣泛套用,多種媒體綜合發展。為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資源,促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繁榮發展,這次改革,將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的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這樣調整,有利於減少職責交叉,提高管理效率,落實管理責任;有利於統籌推動報刊、出版社、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有利於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做大做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有利於整合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領域公共服務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問:在完善海洋管理體制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長期以來,我國海上執法力量分散。國家海洋局的中國海監、公安部的邊防海警、農業部的中國漁政、海關總署的海上緝私警察等執法隊伍各自職能單一,執法過程中遇到非職責範圍內的違法行為無權處理,影響執法效果。每支隊伍都自建專用碼頭、艦船、通訊和保障系統,造成重複建設、資源浪費。而且幾支隊伍重複發證、重複檢查,成本高、效率低,增加了企業和民眾負擔。海上執法力量分散問題是多年來一直想解決而沒解決的老問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根據海洋事業發展需要,借鑑國際有益經驗,這次改革將現國家海洋局及相關部門的海上執法隊伍和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並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這樣有利於統籌配置和運用行政資源,提高執法效能和服務水平。同時,海洋問題綜合性強,涉及經濟、科技、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這次改革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海洋委員會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問:在完善能源管理體制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從體制上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行業發展意義重大。上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為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能源行業管理,設立了國家能源委員會,同時組建發展改革委管理的國家能源局,將能源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巨觀調控有機結合,實際效果良好。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電力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監管獨立於能源局之外,造成電監會與能源局在電力改革、投資準入、項目審批和價格等諸多方面職責交叉,不利於整個能源統籌謀劃和推動電力行業發展。這次改革將現國家能源局、電監會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統籌推進能源發展和改革,強化能源監督管理,促進能源行業健康發展。

能源問題事關長遠和巨觀,加強能源管理離不開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投資政策、價格槓桿等巨觀政策和手段的綜合運用。這次改革,在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的同時,明確該局繼續由發展改革委管理。發展改革委主要是抓巨觀,做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能源規劃的協調銜接,能源局主要是發揮在能源發展、改革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問:這次改革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有哪些考慮?職能轉變的重點是什麼?

答: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從計畫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體系不斷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體系轉變的過程,也是不斷釐清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權界的過程。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政府權界仍不夠清楚,還是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承擔了“無限責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在經濟社會事務中扮演不同角色,發揮不同作用,承擔不同責任。一個社會要良好運轉,這四者必須嚴守分際,各負其責。

職能是機構設立的依據,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單純地對機構分分合合,效果是有限的。這次改革突出強調職能轉變,抓到了要害。這些職能轉變措施真正落實到位,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按照這一總方向,這次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突出了四個重點:一是推進職能轉移,著力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二是推進職能下放,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三是推進職能整合,著力解決職責交叉、推諉扯皮問題,提高行政效能。四是推進職能加強,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抓大事管巨觀不夠問題,改善和加強巨觀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機制。通過推動職能轉變,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責權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真正做到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不管不干預,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問: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組織、政府與個人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應交給市場,上項目、做投資應更多由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目前,市場準入和就業門檻較高,企業和個人辦事難、成本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為從體制機制上最大限度給各類市場主體鬆綁,充分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業積極性,這次改革提出:一是減少投資項目審批,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核准、備案範圍,切實落實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二是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和產品物品的許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等非許可審批。三是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對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一律予以取消;按規定需要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進行水平評價的,國務院部門依法制定職業標準或評價規範,由有關行業協會、學會具體認定。四是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降低收費標準,建立健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五是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對按照現行規定需要前置許可的事項,除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外,不再實行先主管部門審批再工商登記的制度,商事主體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後即可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對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產經營活動,持營業執照和有關材料向主管部門申請許可。同時,將註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並放寬工商登記其他條件。

活力和秩序歷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向市場、企業和個人放權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的監督管理。行政審批是一種事前監管手段,意味著政府責任前移,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審批後對當事人及其活動的監管力度,監管不到位,再多審批也難以維護好秩序。實踐表明,一打審批抵不上一項實實在在的監管。對政府來說,加強事後監管遠比審批的要求高、責任大。減少行政審批後,政府應把更多精力轉移到事後監管上來,及時發現、有效制止、有力懲處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對投資活動,應加強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發揮法律法規、發展規劃、產業政策的約束和引導作用,避免重複投資和無序競爭。

問:在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讓人民民眾依法通過社會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有利於更好地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目前,我國社會組織既培育發展不足,又規範管理不夠。主要是,成立社會組織的門檻過高,社會組織未經登記開展活動較為普遍,一些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明顯,現行管理制度不適應社會組織規範發展需要。為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這次提出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一是逐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引入競爭機制,探索一業多會,以改變行業協會商會行政化傾向,增強其自主性和活力。

二是重點培育、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這些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成立政治法律類、宗教類等社會組織以及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代表機構,在申請登記前,仍需要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三是堅持一手抓積極引導發展、一手抓嚴格依法管理,建立健全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推動社會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改革後,民政部門需要依法加強登記審查,並對社會組織是否依照章程等開展活動進行監管,其他部門如公安、稅收、金融等部門,需要依照各專項法律法規對社會組織相關活動進行監管,形成對社會組織人員、活動、資金等的完整監管鏈條,提高監管效能。對社會組織從事違法活動的,嚴格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問:在推進向地方放權、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責劃分總體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但也存在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既管不了管不好,又不利於地方因地制宜主動開展工作。為更好發揮地方政府貼近基層、就近管理的優勢,這次改革提出:

一是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對已列入國家有關規劃需要審批的項目,除特定情況和需要總量控制的外,在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減少審批後,一律由地方政府審批;對國家扶持地方的一些項目,國務院部門只確定投資方向、原則和標準,具體由地方政府安排。

二是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凡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或由地方實施更方便有效的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一律下放地方。

三是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大幅度減少、合併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將適合地方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審批和資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能提供財力保障。

改革後,地方政府需要增強大局意識,更好地肩負起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巨觀政策的責任。國務院部門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機制,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避免發生“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問題。

問:在進一步理順國務院部門職責關係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目前國務院部門職責分工不盡合理,存在不少職責交叉、資源分散問題,有的長期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行政效率和政府權威。為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國務院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這次改革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整合重點:

一是按照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將房屋登記、林地登記、草原登記、土地登記的職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職責,分別整合由一個部門承擔。

二是整合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解決這些機構過於分散、活力不強的問題。

三是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管理的資源。整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採購等平台,建立統一規範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推動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

對其他職責交叉、分散問題,也要求按照上述原則整合解決。

問:在改善和加強巨觀管理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任務十分繁重,需要國務院各部門把更多精力集中到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事項上來,謀大局,抓大事。為改善和加強巨觀管理,這次改革提出:

一是強化發展規劃制訂、經濟發展趨勢研判、制度機制設計、全局性事項統籌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協調等職能。完善巨觀調控體系,強化巨觀調控措施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維護法制統一、政令暢通。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維護全國市場的統一開放、公平誠信、競爭有序。

二是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公平對待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三是國務院各部門必須加強自身改革,大力推進本系統改革。對已明確的改革職責必須堅決履行,對已確定的改革任務必須堅決完成,對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必須堅決落實。

問:改革方案把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主要有哪些舉措?

答:基礎性制度是政府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牽一髮而動全身。基礎性制度完善了,會推動全社會的良性發展。基礎性制度缺乏或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改革效果,甚至會導致市場失序、社會失范、治理失效。

這次改革主要強調了三方面的基礎性制度建設:一是推進國務院組織機構、職能配置、運行方式法治化。二是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以更好地落實物權法規定,保障不動產交易安全,有效保護不動產權利人的合法財產權。三是建立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制度,完善信息網路、金融賬戶等實名登記制度和現金管理制度。

問:改革方案特彆強調要推進依法行政,有哪些舉措?

答:憲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準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和國務院各部門肩負著重要責任,必須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同時,法治對轉變政府職能具有重要的引導、規範和保障作用。這次改革強調要從四個方面加強依法行政:一是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提高制度質量。二是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建立決策後評估和糾錯制度。三是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確保法律、行政法規有效執行。四是深化政務公開,建立健全各項監督制度,讓人民監督權力,強化行政問責,嚴格責任追究。

問:如何保證改革方案的各項舉措得到落實?

答: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確保改革方案落實到位意義重大。國務院將對方案實施專門作出部署,建立工作機制,制定配套措施,明確任務分工和工作安排,分清輕重緩急,確定時間節點,逐項抓好落實並加強督促檢查。對新組建的部門,將抓緊完成“三定”工作,綜合設定部門內設機構,嚴格控制人員編制和領導職數。對減少和下放審批事項、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等重點事項,將抓緊提出具體實施辦法,確保落實到位。對實施改革方案需要修改法律的,將抓緊提出有關法律修正案草案,由國務院依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同時抓緊修改有關行政法規。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需要把改革實施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涉及機構改革的部門,需要服從大局,確保機構、職責、隊伍和裝備等按要求及時調整到位。這次改革突出了職能轉變,各部門都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完成職能轉變各項任務,確保職能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需要適應職能轉變的新要求,創新管理觀念,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