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史系列:以色列史

《國別史系列:以色列史》是2014年1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倩紅。

內容簡介

《以色列史》是我社“國別史”系列之一種。本書用簡明的語言敘述以色列從史前至當下的歷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學術性的通史。 此次修訂,更正了原書個別錯漏,補寫了第九章“迎接新挑戰”。 以色列是一個流而不散、創造奇蹟的民族,是西方宗教文明的發源地。在這裡,宗教與世俗、戰爭與和平共存,鷹派與鴿派共舞。其獨樹一幟的沙漠經濟、色彩斑斕的多元社會,其歷史軌跡如同現代神話,叫人百思凝神。 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本書最後附有譯名對照和索引、大事年表、參考書名。

《以色列史》自2008年1月出版以後,深得學界同人及廣大讀者的厚愛,《世界歷史》、《西亞非洲》、《猶太研究》等多家學術刊物發表了書評文章,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也指出了書中的錯誤與不足,張倩紅想藉此機會對關注《以色列史》的朋友們致以誠摯的謝意,並就幾個問題加以說明:
第一,學者們在書評中提出的一些書面錯誤已認真修改,一些合理的建議已得到採納。《以色列史(修訂本)》時對第一版第八章的內容做了一些必要的刪改與調整,並補充了第九章,敘述的下限延伸到2012年。
第二,第九章的新增內容由艾仁貴、賀金濤執筆,本人負責修改、定稿,另外,我的研究生張少華、田煥雲、劉麗娟等通讀書稿,做了不少勘誤的工作

作者簡介

張倩紅,女,漢族,1964年9月生,河南靈寶市人。1984年畢業於系河南大學歷史,後留校任教。後獲得遼寧大學獲史學碩士學位、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史學博士學位。1999年進入南京大學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歷任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此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猶太研究所所長,兼任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理事,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兼職教授、山東大學教育部基地—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王國浮沉與異族統治(約公元前2000年公元135年)
第一節族長時期
第二節散居埃及
第三節“士師”時代與希伯來王國
一、“士師”時代(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030年)
二、掃羅王(約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l009年在位)
三、大衛王(約公元前l009年—公元前973年在位)
四、所羅門王(公元前973年—公元前930年在位)
五、王國的分裂與衰亡(公元前930年—公元前586年)
第四節先知運動
一、先知的出現
二、先知思想
三、先知運動的影響
第五節異族統治
一、波斯時期(公元前538年一公元前332年)
二、希臘化時期(公元前332年公元前63年)
三、羅馬統治與猶太戰爭(公元前63年公元135年)
第二章流散時期的猶太人(公元135年19世紀末)
第一節猶太教與基督教
第二節巴比倫猶太社團
第三節伊斯蘭世界的猶太人
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早期交往
二、猶太教對伊斯蘭教的影響
三、穆斯林統治下的猶太人
四、西班牙猶太社團
第四節中世紀的歐洲猶太人
一、猶太人的分布及其經濟地位
二、基督教會對猶太人的迫害
三、驅逐與外遷
四、隔都
五、意第緒文化
第五節啟蒙運動與解放時代
一、摩西·孟德爾頌
二、“哈斯卡拉”
三、法國大革命與猶太人
四、解放歷程
第六節走出“血汗工廠”的美國猶太人
第三章通向建國之路(1897年一1939年)
第一節復國先驅
一、猶太民族主義
二、復國先驅
第二節赫茨爾與復國潮的興起
一、赫茨爾與《猶太國》
二、巴塞爾大會
三、關於建國地點的爭議
四、沃爾夫佐恩
第三節“阿里亞”與《貝爾福宣言》
一、“阿里亞”
二、新伊休夫的發展
三、世界大戰中的巴勒斯坦
四、魏茨曼與《貝爾福宣言》
第四節英國委任統治下的伊休夫
一、猶太復國主義委員會
二、委任統治的確立
三、“阿里亞”再擬高潮
四、猶太代辦處
五、最大規模的“阿里亞”
第五節阿拉伯人起義與英國政策的調整
一、“西牆事件”
二、阿拉伯人起義
三、《英國政府白皮書》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以色列國的誕生(1939年1948年)
第一節大屠殺
一、希特勒與猶太人
二、從反猶立法到“最後解決”
三、倖存者
第二節災難過後的猶太世界
一、猶太意識的強化
二、美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第三節世界大戰中的巴勒斯坦
一、伊休夫參戰與帕爾馬赫的建立
二、移民問題
三、伊休夫的經濟狀況
第九章迎接新挑戰(2006年2012年)
第一節風雨飄搖的奧爾默特政府
一、沙鷹折翼
二、內外交困
三、“鑄鉛行動”
第二節內塔尼亞胡再度執政
一、艱難組閣
二、聚焦伊朗核危機
三、經濟回升
四、前途未卜的和平
第三節社會整合與精神困頓
附錄譜寫中以兩國關係的新篇章
譯名對照及索引
以色列歷任總統總理
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後記

2004年的7月18日,我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非常意外、也非常振奮地接到了人民出版社編輯楊美艷老師的約稿電話,書名為《以色列史》,時間一年半。為了圓滿完成任務,以色列還是要去!”其實,早在2003年我已得到了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博士後獎學金,並收到了希伯來大學的正式邀請函,可以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交流,但遲遲未能成行,客觀上是因為學生們的課程無人接手,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家人和朋友們都非常擔心以色列的安全局勢,極力阻攔,所以自己也遲遲下不了決心。應該說是楊美艷老師的電話打消了我最後的顧慮。三周之後,我又一次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來到了充滿古典輝煌與現代迷惑的耶路撒冷。
在希伯來大學的日子裡,我的聯繫導師Vidal Sasson和國際反猶太主義研究中心主任Robe~wiSIl5ch教授給了我很多幫助,他常常不厭其煩地解釋我不明白的事物、講他自己的學術經歷,糾正我的外語,並帶我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學術交流活動。Wistrich教授是當今世界聞名的猶太學者,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歐洲猶太人、反猶太主義與納粹屠猶。18年前,我寫的碩士論文《論希特勒的反猶政策》中曾大量引用過他的觀點,他製作的電影教學片Anti一semitism:The LongestHatred我在教學中也曾長期使用。當時根本就沒有想到過自己能有機會近距離地聆聽他的教誨。也正是在我的感染與影響下,wlsIHc:h教授開始關注中國,認識中國,並有了2005年8月令他振奮不已的中國之行,他把2005年稱作他學術生涯中的“中國年”。wistrich教授的同事Leno Volocici也對我非常關心,我系統地旁聽了他為外國學生講授的“以色列國家史”課程,受益匪淺。在我回國後,wistrich教授的助手把我落下的兩次課的內容在電腦上做r整理,並通過電子郵件傳了過來。
在以期間得到了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教育官員陳騰華先生的關照,書稿中一些詩句的翻譯曾多次請教過他。留學生黃建輝、鄧學佳夫婦給了我很多關心,我也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令我難以忘記的事情是:到達以色列一個月以後,French Hill的公共汽車站發生了一起人體爆炸事件,事發地點離我居住的公寓很近,也是我每天散步的必經之路,強烈的爆炸聲震落了房間窗戶上的玻璃。幸運的是當時我正好待在大學圖書館裡,沒有受到驚嚇。事後黃建輝第一個打響了我的手機,焦急無比地詢問我的安全情況,當時我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多年的好朋友、倫敦猶太文化中心的Jerold Gotel博士在我留以期間,曾多次從倫敦飛往開封,承擔起為研究生上課的任務,這位洋導師為學生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虛與物質支持,也得到了學生們的深情愛戴。我的同事與朋友谷躍峰、謝清溪、苗書梅、程遂營、牛華男、牛林豪等,在我離崗期間,不僅分擔了我的工作,而且經常為我的安全擔驚受怕,期待他們的電子郵件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趣事。
我十分感激我的導師彭樹智、錢乘旦兩位先生,是他們的言傳身教堅定了我走書路人生的信念,是他們的推薦與鼓勵,給了我承擔寫作這本書的機會與信心。這些年來,每當我感到疲憊、對自己有所懈怠的時候,做好學生、別讓老師失望的心態恰恰成了鞭策自己的最大動力。
我還想藉此機會感激加拿大籍的LenHew(丘才廉)先生,自從2002年共同創辦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以來,我們一起經歷風雨波折,也分享收穫的喜悅。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獎學金與論文獎,鼓勵了許多的學子學習猶太歷史與文化,他的品行、他的人格、他的愛心已在這千年古塔下、百年校園裡留下了永久性的印記。
此外,河南大學圖書館的張志軍、麻峰、白璇老師為圖片掃描與整理付出不少時間;歷史文化學院的臧德清老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章波先生以及我的研究牛樊六輝、劉百陸、張禮剛、趙光貴、姚宇蘭、葛淑珍、高揚等也為資料收集與書稿的校對做了不少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每完成一個課題,我都覺得對愛人李景文先生和兒子李曄夢的感情“債務”又多了一重。在這本書稿的寫作過程中,我愛人一如既往地承擔起第一讀者的重任。我每寫完一章,他不僅要對文字進行把關,而且還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見和建他們不僅要承擔更多的事情,還不得不容忍我的壞情緒、壞習慣,尤其是遇到煎熬與棘手的問題時,總是“殃及”他們。在外人看來我似乎秉性謙和,不算急躁,可在這個4口之家裡,我經常被評為“最不講理的人”、“最沒有耐心的人”,連目不識丁的婆婆口碑都比我好得多。如今性格獨立而自信的兒子已經上高二了,我看他的時候不得不仰起脖子,現在回想起來,我幾乎沒有參加過他的家長會,很少有送他上學、接他回家的記憶,一位好朋友曾不留情面地說:“憑你那撒手勁,等將來老了只會被送到老人院,沒人肯孝順你!”如果真有那一天,我看也活該,但還在內心期望著兒子可別這么想、更別這么做。
我想把這本書送給我不會讀書的父母,他們生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那位於秦嶺山下的黃土高坡,他們不懂得什麼是猶太人、以色列,但他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是教書先生,他們一生所接觸到的最大的知識分子、他們最敬仰的人就是村子裡的民辦教師。我也明白我今天的任何作為都無法彌補因未來得及孝敬他們所留下的終身遺憾與悔恨,我只想讓這本書傳遞給他們這樣的信息:你們那個體弱多病曾一直擔心活不下來的五女兒如今也成了教書先生,而且自認為教得還不錯,這一摞的文字也是她的教學所獲。也許她寫的東西會引起批評與非議,但她很執著、很盡心,也很少懈怠自己。
張倩紅
2006年9月9日凌晨
寫於河南大學仁和小區

序言

當我站立在橄欖山上鳥瞰耶路撒冷全景的時候,當我攀登上馬薩達要塞領略海天相接的死海風光的時候,當我靜坐在希伯來大學的露天劇場裡遙望猶地亞曠野的時候,當我默哀在赫茨爾的墓前由衷地為他獻上一束鮮花的時候,我內心的深處都會湧出一股觸動、一種幽思、一番感懷。歷史學家曾記錄過這樣一個場面: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曾站在金字塔前深有感觸地對將士們說:“5000年的歷史正注視著你們!”兩年來,在為這本《以色列史》的撰寫而嘔心瀝血的過程中,拿破崙的話會時不時地在耳邊響起,被數千年歷史所“注視”的感覺常常會悄然而至,儘管這種感覺反射到自我意識中的是沉重的壓力,但理智告訴我:有這種感覺並非壞事,因為追求科學的精神與認真負責的態度往往是與崇高的歷史敬畏感相伴而生,後者至少有益於幫助自己克服浮躁、求成的情緒,保持一種相對平和與寧靜的心態,這種心境本應該是學人們天經地義的常態,但在當今的中國似乎亦並不盡然。
撰寫《以色列史》,首先要面對的是國家起源的時間。在很多猶太人的心目中,以色列國家的歷史不能以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更不能以1948年作為開端,現代以色列國家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希伯來王國(公元前1030年公元前586年)的延續。當然,這一認識中濃縮了一定的宗教意識與感性色彩。本書把以色列國家的歷史追溯到聖經時代,用了兩章的篇幅來描述從公元前2000年到19世紀末猶太人的歷史變遷,不僅僅是考慮猶太人的感情,也是為7讓中國讀者通過對猶太民族的起源、發展與流散的歷史回顧,來體味現代以色列國家產生的複雜背景與深刻含義。國家形態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文明化進程的路徑與標誌之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從兩個方面界定了國家的特徵,其一,“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其二,“公共權力的設立”,並指出“國家決不是從外部強加於社會的一種力量”。古代以色列社會雖然沒有像中國那樣經歷了邦國形態王國形態——帝國形態的非常典型的國家形態的演變與遞進過程,但早在公元前11世紀就形成了獨特的國家觀念,並確立了完備的君主制度,無疑樹立7人類早期國家的典範,為我們研究上古時期的國家形態提供了典型的個案。公元135年,猶太人開始流散於世界,他們雖然忠誠於寄居國,但嚮往民族國家的情懷與恢復民族宗教、回歸祖先故土的渴望始終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散居猶太人民族記憶與精神世界的主旋律。特別是周而復始的反猶主義,使作為客體民族的猶太人很少能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主流社會,長期遭受的非平等待遇嚴重摧殘了猶太人的思想感情,但也磨鍊了他們的堅強意志,更強化了一些人心目中重返故土的觀念。到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以銳不可當之勢在歐洲大陸興起,從而為現代以色列國家的誕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礎、文化基礎與社會基礎,1948年以色列國的建立標誌著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的里程碑,也終於圓了一個古老民族長達1800年的復國之夢。
馬克思曾把猶太民族稱作“早熟的民族”,以色列建國之前的猶太歷史展現給人們的是一部豐富多彩而又起伏跌宕的畫面,它留給世人的啟迪與感悟也是多層面的。
第一,猶太人的經歷進一步證明了交往在民族群體與文化傳承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近年來,“交往”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哲學概念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一些史學家紛紛梳理、研究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開;態》等著作中所反覆論述的有關“交往”的理論與思想,用以探討史學研究的新思路。。筆者認為,如果把“交往論”引八猶太學研究,會對一些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產生新的感覺與領悟。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廣泛的歷史交往才使猶太人承擔起了“中介性客民”的社會角色,才使猶太文化具有邊際性的特徵,才使猶太民族成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民族群體。
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猶太人便自覺不自覺地介入了與迦南人、埃及新聞等文化事業的輝煌與繁榮。5000年的文化遺產終於在以色列獲得了最廣闊的發展空間。追尋長達2000年的流散夢、回味錫安主義的百年風雲、反思反猶太主義所製造的幕幕悲劇、刻畫以色列國家的成長曆程、描述猶太人的喜怒哀樂等傳統主題無疑成為以色列文化的本質特徵。同時,以色列文化又是一種以平等、自由,民主等人文理性主義精神為主要特色的現代性國民文化。赫茨爾等人所倡導的猶太復國主義理想作為一種民族主義思潮及政治運動,一直把平等、自由及民主作為自身的社會理想,以色列的《獨立宣言》及治國方略中也體現7這一精神。

肯定以色列人的智慧與成就,弘揚以色列歷史的獨特之處,並不是說以色列就是天堂之地,也無意掩飾以色列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與難題。建國五十多年來,以色列社會始終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與問題,全球化浪潮的推進更使沒有迴旋之地的以色列國家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與壓力。
第一,安全威脅的長期存在。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奉行“安全第一、和平第二,先有安全,後有和平”的國防觀念,但對於國民來說,在享受經濟繁榮與福利社會的同時,人們渴望已久的安全需求總是得不到保證,外部安全威脅嚴重存在,用以軍前總參謀長摩西·亞龍的話來說:“在以色列,你分不清什麼是戰爭,什麼是和平;哪裡是前線,哪裡是家園。”四次中東戰爭從整體上看以色列是占了上風,但戰爭對國民心理的巨大創傷並不能輕易彌合,與此同時,曠日持久的巴以衝突、此起彼伏的恐怖攻擊、渺茫無期的和平前景,使以色列社會與國民的承受力越來越脆弱,許多人厭倦7這種兵營式的生活,“倒移民現象”的出現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2006年7月,當長達6年的巴以流血衝突稍有緩和之後,黎巴嫩真主黨再次用火箭彈撕開了以色列人信理上的致命傷口,缺乏安全感的以色列人_理上更顯脆弱。
第二,社會整合問題。自建國之日起,以色列社會的多元化傾向就明顯存在。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複雜矛盾、宗教與世俗的尖銳對抗、西方猶太人與東方猶太人的嚴重隔閡、左派與右派的游離與分歧無不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來,並威脅著以色列的民主制度。因此,努力實現社會的整合是以色列歷屆政府的奮鬥目標與施政綱領的核心內容之一。然而.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除了東、西猶太人之間與左、右派之間的隔閡有了明顯的彌合之外,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以及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並且出現了越來越激烈的趨勢。法律在威脅面前顯得束手無策,政權在壓力面前常常軟弱妥協。再加上民主制度以及多黨政治的種種漏洞,使以色列政局總是動盪莫測,甚至風雨飄搖。特別是近十多年以來,巴以衝突的一波三折,中東和平進程的大起大落,更誘發了一系列矛盾與衝突,社會分裂IWG題越來越成為以色列人的心頭之惠。
第三,經濟發展的瓶頸。以色列經濟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不斷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如緊張的周邊關係破壞了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外部環境;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內部資源的奇缺與國內市場的狹小使以色列經濟更易於受國際市場上風雲變幻的影響,更容易感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壓力與威脅,因而具有更大的不穩定性;對外援尤其是美援的嚴重依賴,使以色列常常受西方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形勢的影響;政府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法規所建立起來的干預機制曾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在新的條件下卻與市場經濟的某些原則相悖逆;軍事工業雖然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卻造成了龐大的經濟自擔,並抑制了民用企業的再生產;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尤其是與之俱增的通貸膨脹率,嚴重損害了經濟肌體,並破壞了國際投資環境;能源危機尤其是水資源危機日益加劇,更使以色列經濟舉步維艱。
綜上所述,年輕的以色列國家在朝氣與活力之外還積存著種種制約發展與進步的因素,奇蹟與輝煌的光環之下依然籠罩著難以遣的陰影。以色列的歷史學家似乎不喜歡用“奇異”、“獨特”等字眼來描述他們的國家,也許是因為歷史的遭際使他們對“與眾不同”之類的敘說總有一種本能的警覺與敏感,他們願意說猶太民族是平平凡凡的民族,以色列國家是普普通通的國家。然而,不管自我刻畫的風格如何平常、低調,但以色列人的危機意識與憂患意識確實不同尋常。他們總是用“薩布拉”(Sabra)——沙漠中的仙人掌來描述理想中的國民特徵,來比喻以色列國家的人格化個性,因為他們相信,不管環境如何惡劣,無論困難如何巨大,以色列國家都會在沙漠中紮根,在磨礪中成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