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體表面分子組裝

《固體表面分子組裝》是由科學出版社於2014年5月出版發行的書籍,該書作者是萬立駿。

內容簡介

固體表面分子吸附組裝/自組裝是化學、物理、材料、納米和生物等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是創造新物質的重要手段和技術方法之一。本書介紹固體表面分子吸附組裝的基礎知識、研究方法,以及利用掃描隧道顯微技術研究組裝結構和過程的實例,強調組裝體系的結構形成和變化、組裝體系的功能等,並探討相關組裝體系的組裝規律。

本書可供高等院校物理、化學、納米科技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該領域研究的科研人員參考,也適合對STM技術、表面分子成像和圖案化感興趣的非專業讀者閱讀。

作品影響

2017年4月,該書獲得“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

作品目錄

《納米科學與技術》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固體表面分子吸附

1.1.1 固體表面

1.1.2 物理吸附和化學吸附

1.2 分子組裝

1.3 表面分子組裝結構的形成

1.3.1 組裝形成的典型作用力

1.3.2 影響表面分子組裝結構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第2章 分析表征組裝結構的常用技術

2.1 STM與電化學STM

2.1.1 STM

2.1.2 電化學STM

2.1.3 掃描隧道譜

2.2 AFM

2.3 電化學技術

2.3.1 循環伏安法及循環伏安曲線

2.3.2 循環伏安曲線的分析

2.4 譜學技術

2.4.1 紫外—可見光譜

2.4.2 橢圓偏振光法

2.4.3 拉曼光譜法

2.4.4 紅外光譜法

2.5 其他典型顯微學成像方法

2.5.1 掃描電子顯微技術

2.5.2 透射電子顯微技術

2.6 低能電子衍射法

2.7 X射線光電子能譜方法

參考文獻

第3章 烷烴及其衍生物分子的組裝

3.1 烷烴類分子在石墨表面的組裝

3.1.1 正構烷烴在石墨表面的自組裝

3.1.2 烷烴自組裝層的穩定性

3.1.3 烷基衍生物在石墨表面的吸附組裝

3.2 烷烴類化合物分子在其他基底表面的組裝

3.2.1 烷烴分子在MoSe和MoSe2表面的組裝

3.2.2 烷烴分子在Au(111)表面的組裝

3.2.3 烷基醇分子在Au(111)表面的組裝

3.3 烷烴類化合物分子自組裝結構的奇偶效應

3.3.1 在HOPG表面組裝結構的奇偶效應

3.3.2 在金屬表面組裝結構的奇偶效應

參考文獻

第4章 金屬配合物分子的組裝與調控

4.1 分子尺寸對組裝結構的影響

4.2 分子形狀和構型對組裝膜結構的影響

4.3 基底材料對組裝膜結構的影響

4.4 配體及其配合物分子表面組裝膜結構比較

4.4.1 配體分子BPMB及其螺旋形配合物的組裝

4.4.2 配體分子BPMmB及其三角形配合物的組裝

4.5 基於分子模板控制的金屬配合物在石墨表面的單分散

4.6 酞菁分子配合物的組裝

4.6.1 雙層酞菁鐠配合物結構

4.6.2 雙層酞菁鐠分子的組裝結構

4.6.3 雙層酞菁鐠配合物分子與八辛基酞菁共存的組裝結構

4.6.4 雙層酞菁鐠配合物、八辛基酞菁及寡聚苯乙炔三元共存的組裝結構

參考文獻

第5章 分子模板與主客體組裝

5.1 分子模板的構築

5.1.1 氫鍵格線結構

5.1.2 范德華力格線結構

5.1.3 配位鍵格線結構

5.1.4 共價鍵格線結構

5.1.5 大環化合物格線結構

5.2 客體分子的填充與主客體結構的形成

5.2.1 尺寸匹配性

5.2.2 位點匹配

5.3 分子模板和主客體結構的調控

5.3.1 基底

5.3.2 客體分子的影響

5.3.3 組分比例

5.3.4 覆蓋度(濃度)

5.3.5 溶劑

5.3.6 外界因素

5.4 主客體組裝結構的功能化

參考文獻

第6章 功能體系的組裝

6.1 模擬光電器件的組裝體系

6.1.1 HT,m—BT,TPBl分子的自組裝結構

6.1.2 退火作用下的TPBI/BT複合層結構與發光強度

6.1.3 自組裝層的電子特性

6.2 石墨烯分子的組裝

6.2.1 構象誘導的正反交替組裝結構

6.2.2 烷基取代對組裝的影響及機理研究

6.2.3 單分子電學性質研究

6.3 二元分子的圖案化組裝

6.3.1 長方形雜化結構與單組分DTT結構並存

6.3.2 長方形一菱形雜化結構

6.3.3 菱形雜化結構與正方形雜化結構

6.3.4 長菱形雜化結構和PBP單組分組裝結構並存

參考文獻

第7章 組裝結構的轉化

7.1 熱誘導產生的寡聚噻吩組裝結構轉化

7.1.1 4T—3—8T在石墨表面的組裝

7.1.2 4T—3—8T在石墨表面組裝結構的轉變

7.1.3 4T—3—8T在Au(111)表面的組裝結構

7.2 溫度對表面組裝結構的手性特徵的影響

7.3 手性結構多樣性

7.3.1 OPV3—CHO的手性結構多樣性

7.3.2 溫度對OPV3—CHO的組裝手性結構的影響

7.3.3 OPV3—CHO與C18H37Br共吸附調控手性結構

7.4 光誘導組裝

7.4.1 電化學循環伏安曲線

7.4.2 AOCA在Au(111)表面吸附結構的STM研究

7.4.3 AOCA在Au(111)表面光照後的吸附結構

7.4.4 AOCA在Au(111)表面吸附結構的紅外光譜研究

參考文獻

第8章 表面組裝結構的手性

8.1 表面手性現象的產生和表現形式

8.2 分子絕對手性的研究

8.2.1 中心手性分子

8.2.2 軸手性分子

8.2.3 前手性分子

8.3 表面手性結構的構築

8.3.1 固有手性分子的表面組裝

8.3.2 外消旋體在表面上的自拆分

8.3.3 非手性分子構築的表面手性結構

8.4 表面手性結構的轉化和調控

8.4.1 分子結構對表面手性結構的影響

8.4.2 溶劑對表面手性結構的影響

8.4.3 溫度對表面手性結構的影響

8.4.4 分子共吸附對表面手性結構的調控

8.5 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9章 電化學環境下的分子吸附組裝

9.1 富勒烯類分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組裝

9.1.1 富勒烯衍生物分子吸附層的循環伏安曲線

9.1.2 Re(C60Me5)(CO)3在Au(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9.1.3 Ru(C60Ph5)Cp分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9.1.4 C60(C6H4C6H4—COOH)5Me分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9.1.5 C60(C6H4一C—C—SiMe2C12H25)5Me分子在Au(111)表面的吸附結構

9.2 有機配體及其配合物分子在Au(111)表面的組裝

9.2.1 有機配體及其Cu2+絡合物在Au(111)表面的循環伏安研究

9.2.2 有機配體分子在Au(111)表面組裝的ECSTM研究

9.2.3 配合物分子在Au(111)表面組裝的ECSTM研究

9.3 杯芳烴分子在Au(111)表面的組裝及分子識別

9.3.1 杯芳烴分子在Au(111)表面的組裝

9.3.2 Au(111)表面杯芳烴分子與Zn2—的相互作用

9.3.3 杯芳烴分子與蒽的共吸附組裝

9.4 聯吡啶類分子在Cu單晶表面的吸附組裝及位向調控

9.4.1 BiPy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組裝及位向調控

9.4.2 BiPy分子在Cu(100)表面的吸附組裝

參考文獻

第10章 表面功能化

10.1 硝基苯類分子在Au(111)表面的組裝圖案化

10.1.1 TNT在Au(111)表面的組裝及電化學行為

10.1.2 硝基苯在Au(111)表面的組裝及電化學行為

10.1.3 三硝基苯酚在Au(111)表面的組裝及電化學行為

10.2 烷基硫醇分子組裝的動力學及表面接觸角變化

10.2.1 十硫醇分子在Au(111)表面的自組裝膜層

10.2.2 戊烷基硫醇分子層形成的動力學規律

10.3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高靈敏度電化學檢測

lO.3.1 稠環芳烴分子在石墨表面的組裝結構

10.3.2 稠環芳烴分子溶液的濃度及浸泡時間對檢測靈敏度的影響

10.3.3 蒽、菲分子自組裝膜修飾電極用於NACs的電化學檢測

10.3.4 芘、三苯、茈分子自組裝膜修飾的玻碳電極用於NACs的電化學檢測

10.3.5 苯並苝、蔻分子自組裝膜修飾玻碳電極用於NACs的電化學檢測

參考文獻

索引

彩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