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著,人們也許並不在意;而當她(他)一旦離世而去,人們在回憶中往往把她(他)變得更清晰。 李曉紅走了。告別了人世,卻走進了人心。當人們紀念英雄的時候,記者尋訪她短暫人生的幾個“驛站”,希望通過回放她許多從前未被人注意的凡人瑣事,更深地走進這位年輕的女共產黨員的內心世界。 第一站 前門取燈胡同14號小院 李曉紅在這裡住了4年,度過了難忘的苦樂年華 1、一間14平方米的小屋,一個清貧而溫暖的家 穿街過巷,在古老的前門老城區里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找到了李曉紅的家。這是個名叫取燈胡同的陋巷,一個門牌14號的窄小院落,一間僅有14平方米大小的平房。 丈夫劉會昭想來又怕來,睹物思人,無語淚先流。 這實在是間破房子,卻是他們溫暖的家。薄薄的石棉瓦房頂,擋不住夏日驕陽和冬日嚴寒。沒有空調,乘涼靠一台電扇。沒有暖氣,取暖靠一個蜂窩煤爐子。沒有衛生間,公廁在百米之外。幾件舊家具都是同事喬遷時淘汰下來的。清貧,寫滿了這小小空間,但一起寫下的,還有溫馨。沉默的風鈴和千紙鶴,牆上的照片,濃郁的生活情趣,編織著觸手可及的回憶。 當時,結婚一年多的劉會昭、李曉紅夫婦各自住在醫院的集體宿舍里。1999年分房,他們終於分到了醫院附近的一所條件不錯的房子。而一位丈夫在外地、獨自帶著小孩的同事分到了遠在前門的一間小平房,實在不願接受,但院裡房源緊張,也很難調和。曉紅跟會昭一商量,主動和這位同事換了房。這就是這個家的來歷。春去秋來,曉紅每天擠1個多小時公共汽車上下班,但她心滿意足。她戲稱這個家是“都市裡的鄉村”,總是樂呵呵地說:“這就是生活。”一個不抱怨生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活,才能從生活甘苦中品出人生的真善美。 2、一盒3元6角錢的護膚油,一種與眾不同的貧富觀 “友誼”牌護膚油,一種扁圓的鐵盒包裝,大商店都很難找到,在一家小賣部才問到它3元6角的價錢。這是曉紅遺物中唯一的化妝品。 劉會昭說,生活中的曉紅從不追慕時尚。 打開衣櫃,劉會昭拿出曉紅唯一的“時裝”:一套紅色職業女裝,原價780元,打折後不到500元。這是為一位戰友結婚當伴娘時買的,就穿了那一次。衣櫃裡還掛著一件羽絨服,這些年來,曉紅就這么一件冬天穿的外套。每次劉會昭拉著曉紅去買件新衣裳,結果大都是空手而歸。 更讓劉會昭遺憾終生的,是沒有拍成的婚紗照。本來都說好了,不辦婚禮,不買戒指,就拍一組婚紗照作個紀念。可曉紅總是藉口工作忙而一推再推,劉會昭明白,曉紅是捨不得1000多元錢的拍照費。她把一張普通合影裝進特意選來的相框掛起來,說她更喜歡這種自然和真實。 他們結婚時,手裡只有6000元積蓄,雙方家庭也都不富裕,為了不給老人添負擔,曉紅出了個“自備彩禮”的主意:把6000元錢平分兩半,各自帶回家中,再由雙方父母作為見面禮分贈兒媳、女婿。婚後,他們勤儉持家,每年都接濟家裡數千元錢。街坊四鄰都夸:這年頭,上哪兒找這么好的媳婦? 會昭和曉紅都是河北醫科大學的高材生,畢業這么多年了,不少同學擁有了豪宅靚車。可每次同學相聚,曉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心態,倒讓擁財自傲的人汗顏。 3、一個古道熱腸的志願者,一個街坊鄰居眼中的好閨女 院子小,胡同深,這裡的生活最能讓人感受人情冷暖。 這一帶老年人多,曉紅找到街道居委會,報名當志願者,利用節假日義務開辦“老年人保健和老年病防治講座”。這可把居委會的陸阿姨高興壞了:咱這裡就缺這么個人!曉紅的講座很受歡迎,胡同里的大爺大媽從此便共同擁有了一個 “私人保健醫生”,頭疼腦熱的,都少不了來找曉紅。曉紅不僅有求必應,還給老人們介紹了許多老年病專科醫院、診所,路怎么走,掛什麼號,找哪位專家,都說得明明白白。 陸阿姨感慨地說,胡同里有曉紅這么個好人,那是我們大夥的福氣。曉紅家裡有把腳踏車打氣筒,常常有人來借用,她乾脆把它放在院門口,來來往往的騎車人隨便用。老人們愛到胡同口乘涼、曬太陽,曉紅把家裡的一條長凳搬出來給老人用。一個冬日清晨,82歲的朱玉蘭老奶奶站在公廁門口結凍的台階上不敢走,曉紅跑過去扶老人回家。從此,她碰上行動不便的老人都要上去攙一把,胡同里的老人有的叫不出她的名字,但都認識這個穿警服的好閨女。 陸阿姨真誠地告訴記者,對於曉紅來說,“三個代表”可不僅是書本里的理論,她用言行告訴老百姓,“三個代表”就在老百姓身邊。 胡同深處的小院,仿佛仍然迴蕩著曉紅的笑聲,傳遞著人間最溫暖的真情。人們至今都不願承認她走了,作為大夥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她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站 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 李曉紅在這裡工作了5年,醫治了1860多名患者 4、一場7天7夜的搶救行動,一個不斷創造奇蹟的“生命守護神” 李曉紅於1998年正式分入武警北京總隊醫院內二科工作,她的專業以治療心血管疾病為主,她接收的病人,大都是危重病人。 一天深夜,一位老人突然心梗、腦梗等數病並發,送到醫院時,已經陷入了深度昏迷。李曉紅用盡一切辦法實施搶救,7天7夜,她一直守在老人的病床前。老人的子女絕望過,李曉紅卻說:“別急,我們再想想辦法。”請來會診的專家也在搖頭,李曉紅卻不想放過一線希望。奇蹟真的出現在這位倔強的女醫生手中,第8天,她從死神手中奪回了老人的生命。子女們喜出望外,連老人也不敢相信自己還真的活著。 類似的搶救行動不勝枚舉,她以精湛醫術和醫者仁心,創造著醫學與生命的奇蹟。 去年底,一名新戰士體檢複查的心電圖引起了李曉紅的注意。她反覆比較論證,懷疑這是一種極其少見的心臟病。本不是她分管的病人,但她帶著心電圖擠上公共汽車去找專家請教。事實證實了她的判斷,這種發病率僅為百萬分之一的疾病極具隱蔽性,如不及時發現,很可能導致猝死,而及時確診,則可根治。這一次,她換回的是一個年輕人一生的平安。 每當有病人去世,李曉紅都會陷入傷心和自責。她會反覆審視自己的治療方案,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可能挽留生命? 5、一聲聲親切的呼喚,一位厚德載物的人民好軍醫 有過住院經歷的人都知道,醫護人員用床號代替病人姓名是一種普遍現象。然而李曉紅把這件事看得很重,她從不喊床號,也不直呼其名。年長的,她叫聲大爺大媽;年輕的,她以兄弟姐妹相稱。別小看這小小的細節,她傳達的可是人與人之間一種起碼的尊重,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一種應有的親情。 醫者父母心,“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人民軍醫對人民應該有一種更深厚的情感。 劉秀蘭老人3次住院,一次比一次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就連親生女兒也有些吃不消護理。曉紅一口一個大媽,一次一次為老人端屎端尿,幫老人擦身子、換衣餵飯。何乃峰老人,臨近年關住進醫院,除夕夜萬家團圓,老人也想回家享受天倫之樂,然而病情尚未完全穩定,曉紅不讓他出院。她撇下丈夫和來京團聚的父母,端著餃子來到病床前,陪著素昧平生的老人一起過年。張愛菊老人,入院時由於血壓太低而四肢冰冷,曉紅二話沒說,抱起老人冰冷的雙腳捂進了自己的懷中,老人的腳熱了,心暖了…… 有人說,醫護人員的微笑是世間良藥。李曉紅用微笑化解了多少患者和親屬心中的冰霜,恐怕是很難數清了。不論面對多少重複的問詢、多么衝動的質疑,她的微笑都來自一個簡單的自問:將心比心,如果病人是自己的爹媽,會煩嗎? 寫入李曉紅從醫歷史的,不是錦旗,就是表揚信,從沒有過一例醫患糾紛。 6、一個公之於眾的家庭電話號碼,一顆牽掛弱勢群體的愛心 當前,醫患關係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向患者公開自己的電話號碼,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嫌疑。然而李曉紅總會在自己開的處方上留下家庭電話號碼,她這樣做,為的是對處方負責,更是為了方便隨時給患者提供諮詢。 作為醫生,李曉紅下筆開方有自己的原則:可有可無的保健處方不開,有償處方不開,不必要的化驗檢驗不開,只開最經濟、最實用的處方。與患者的溝通,她也有自己的方式:服藥方法和用藥劑量,一定打個電話叮囑清楚;用藥反應和治療效果,一定打個電話詢問明白。 用患者的話說,這樣的醫生太難得了。 患者佟玉清是一位下崗工人,病還沒好就急著出院。李曉紅明白他的難處,幫他開好經濟適用的處方,還悄悄幫他抓好一個療程的藥,送到他家。從此,曉紅每天都給他打電話問候病情,每隔幾天,又會叮囑他到醫院複查。老佟是條硬漢子,可說起曉紅就流淚。 一名17歲的農村男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揣上家裡僅有的70元錢來求醫。李曉紅啥也沒說先治病。病情好轉後,她報請領導批准,為這貧窮的孩子減免了醫療費用。 不知多少心懷感激的人仍然記著那熟悉的電話號碼,雖然電話那端再也無人接聽…… 第三站 北京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 李曉紅在這裡進修了1年,7個病區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7、一本英語辭典和一本內科醫生手冊,一個甘於寂寞的求學者 像所有女同志一樣,李曉紅也有一個隨身的背包,但包里卻放著兩樣與眾不同的東西:一本《袖珍英語辭典》,一本《內科醫生手冊》。李曉紅每天背著它們擠公共汽車,一有空就拿出來翻上幾頁。鬧市喧囂,人心浮躁,她卻能尋到安靜的一角,膝頭仿佛成了她流動的書桌。 2001年7月,李曉紅被破格選送到著名的北京阜外醫院心血管內科進修1年。從前門到阜外,多少蒙蒙晨曦,多少落霞華燈,都記住了她匆匆的身影。這一年,她每天早出晚歸,第一個上班,最後一個回家,從沒落過一次專業講座,從不錯過一次搶救危重病人、隨專家查房見學機會,爭著接管了無數危重患者。她的導??鑑定》中說,這是個學風作風、醫術醫德俱佳的好苗子。 李曉紅的確是那種熱愛學習的人。她剛到北京總隊醫院當實習醫生時,參與了一次子宮手術,為作好這份病案,她精益求精地一連修改了4遍,周圍的老醫生們都豎起了大拇指。後來,這份病案受到了前來指導的全國著名婦產專家黃榮麗的高度讚揚。這事傳開後,5個科室都來爭搶這名剛來的實習生。誰不喜歡愛學習的年輕人呢? 整理李曉紅的遺物,眼前晃動的都是她學習的身影:滿滿當當兩柜子專業書籍和資料,大大小小90多本讀書筆記,隨手記在病歷紙甚至是報紙一角上的學習心得。還有她收集的100多張藥品說明書,每一張都留有她仔細研讀的筆跡……孜孜不倦,甘於寂寞,成為她生活的基調和人生的底色。 8、一個鍾情於實踐課堂的醫生,一種淡泊名利的成才觀 李曉紅心中一直有個“考研夢”。她為此作了不少準備,甚至曾經把家裡的電視封存起來,專心複習。尤其是在進修期間,方丕華先生十分欣賞她,已經同意她報考自己的研究生。然而這一年,曉紅所在的內二科只有一個考研名額,科主任郭炳衡徵求曉紅的意見,能不能把名額讓給年齡大的另外一名醫生。沒有猶豫,更沒有什麼申辯和怨言,李曉紅爽爽快快地放棄了這次考研良機。 有人說,曉紅風格真高。知妻莫若夫,劉會昭告訴記者,風格緣於她對考研的獨特理解和認識。有人考研是為了拿學位、掙地位,甚至為“跳槽”找“跳板 ”,而這些都與李曉紅無關。她只是愛學習、想學習,她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多學點東西,能為患者更好地服務。考研,是走向書本知識的課堂;放棄,則是回到她更衷情的實踐知識的大課堂。 大學生活的最後一年是臨床實習,不少同學都忙於複習考研,無暇顧及病人,曉紅總是主動承擔起大夥的許多臨床任務———她也想考研,但她更看重臨床。進修期間,醫院曾兩次抽她回去參加上級組織的業務技能比賽,她都義無反顧投入訓練———進修時間寶貴,但她更珍視實踐。工作期間,她也積極投身醫學前沿科研,但她從不疏忽學習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醫院每月例行的這“三基”考試,她從未落過前五名———眼睛盯住前沿,更需要腳踏實地。 放棄考研的李曉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種最新心電聲理技術實踐中,她要把這項新技術帶回總隊醫院,讓那裡的患者也能用上這項新技術。 9、一位靠實力說話的參評者,一位民主測評和專家答辯的雙項“冠軍” 正值進修期間,李曉紅申報參評主治醫師。 一般說來,這樣的時機也許不太“有利”:長達一年不在本單位工作,難免 “人緣生疏”;評選期間不能回來“活動”,是否有“清高之嫌”? 李曉紅不以為然,她堅信人心的真誠和民眾評議的公正。第一輪,在符合基本條件的50多人中,她排名第一。第二輪,通過基本理論、人機對話和外語考核而取得參評資格的12人中,她依然名列第一。第三輪是民主測評和專家答辯兩項考核,她再次以絕對優勢奪得兩項“冠軍”。這一年,她成為北京總隊醫院歷史上最年輕的主治醫師,在同一批入伍的大學生中她是最早晉升中級職稱的人。 阜外醫院沒人知道曉紅晉職的事,他們眼中的李曉紅依然在心血管內科7個病區里奔波忙碌,當她進修結業時,她先後學習、掌握了10餘項心血管內科先進的治療新知識、新技能、新業務,在國家醫學專業刊物和研討會議上發表了9篇學術論文。進修期間,李曉紅還協助老師確診了一種疑難病症,令幾位名家刮目相看。 她用這些堅實而輝煌的腳印證明,腳踏實地和耐得寂寞,才是走向成功的真正捷徑。 第四站 302醫院三病區2324病房 李曉紅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最後10天,告別了28歲的短暫人生 10、一種人生選擇的延續,一次直面生死的抉擇 這是一間白色的病房,這是李曉紅與非典病魔頑強抗爭的18天內到達的人生終點。4月16日凌晨,李曉紅在這裡寫下了最後的留言:“嫁給了一個我最愛的人我不後悔,跟你來到北京當兵我不後悔,選擇了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我不後悔。” 3個不後悔,是曉紅對生的眷戀、對愛的紀念,更是她寫給自己的人生箴言。 11年前,李曉紅以一個少女對救死扶傷的崇尚,選擇了報考醫科大學。6年前,大學畢業生李曉紅選擇了部隊,成為一名軍醫。父親告訴她,這世界上有兩個職業最危險,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軍人,而這兩樣女兒都選了,這也許已經注定了她的風雨人生。 6年軍醫生涯,曉紅始終是戰友中收治急重症和傳染病患者最多的人。戰友們說,曉紅是那種一直衝鋒在前的戰士,直到面對非典,面對生死,她依然保持著衝鋒的姿勢。 詩人荷爾德林曾這樣讚美萊茵河:“你如何開端,你就將如何保持。”李曉紅的短暫人生,也是這樣一條美麗的河。 11、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 4月16日,一個手捧白花走進歷史的日子。全軍和武警部隊醫護人員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倒下了第一位英雄———李曉紅。 6月3日,李曉紅生前工作的地方矗立起一座她的塑像。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一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小湯山醫院的千餘名醫務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對北京實行“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和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這是一段刻入民族史冊的非常歲月,這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像李曉紅一樣的成千上萬醫務工作者戰鬥的歷程。 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更加美好。李曉紅,一座白衣戰士的永恆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 (本報記者 薛仁 張建軍 丁海明 本報特約通訊員 尹長兵) (責任編輯:謝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