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歷史
“坊”源於唐代,是唐時的一種區域劃分,唐長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容納了大量從西亞、中亞遷入的穆斯林。隨著大量穆斯林的湧入,伊斯蘭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的方便,穆斯林依清真寺而居,這種布局從伊斯蘭教傳入中國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每座清真寺都形成一個“坊”。“坊上人”是西安地區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的一種親切的稱謂,也稱回坊。
回坊風情街在鼓樓的邊上,是回民區的一條街道,長約500米左右,南北走向,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成蔭,路兩旁一色仿明清建築,或餐飲、或器物,均由回民經營,具有濃郁清真特色。歷史街區內有10座年代不一、大小各異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化覺巷清真大寺。走在街區內,隨處可見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和穆斯林建築風格相融合的商業網點,民族服飾、工藝品、清真副食、餐飲店和回民小吃店撲面而來。
目前這裡有6萬多回族穆斯林民眾的聚居區。街區內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相映成趣”。
景點介紹
回民街作為飲食集中的街區而出名,這裡雖然被當作了針對外地遊客的旅遊點,但其實當地居民一直把這裡當做吃小吃、逛街休閒的主要場所,尤其是夏天的夜市上在此吃飯納涼消磨時間的市民的更多。其實整個“回坊”地區都是飯館林立,各種各樣的清真食肆與攤點密密麻麻連成一片,其中不乏當地人最認可的老字號小店。“回坊”地區除了北院門、大學習巷、西羊市外,還包括大皮院、東羊市、北廣濟街、橋梓口等一大片區域,老西安把這一帶叫做“坊上”,在坊上可以探尋最平民最真實的西安生活。不過後幾個地方要從回民街向深處走得遠些,不容易找到,外地遊客相對較少。晚上的回民街有著與白天不同的精彩,整條街被濃厚的市井氣息籠罩,道路兩旁遍布掛著電燈、汽燈的各種攤鋪,主要販賣糕餅、乾果、蜜餞、小吃。這些小攤後面則是許多經營當地風味小吃的飯館,人多時不光店裡人滿為患,連店門口也會擺滿桌椅。烤肉串、涮牛肚的煙火在不甚明亮的燈光下瀰漫整條街,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邊逛、邊吃,看到小攤上中意的東西就和攤主還還價。還可以到鼓樓廣場的座椅上歇歇腳,看賣風箏的小販把數十米長的風箏一直放到馬路對面的高樓頂上,一切都充滿真實熱鬧的生活熱情。
保護狀況
為進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方便回族民眾的宗教、日常生活,保護街區的歷史風貌,西安市政府從1991年就開始對歷史街區內的部分街道進行改造。1997年,挪威首相和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簽定了一個中、挪合作協定,其中有一個就是西安回民歷史街區的保護。由挪威出資500萬元,國家科委和西安市、省上給一定的配套資助和支持,共同啟動了西安回民歷史街區保護項目。榮獲2002年度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化覺巷125號院落就是這次中、挪合作保護、維修的成果。這是一座已經有200多年歷史的標準的小四合院,青磚黛瓦、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位於街區化覺巷內,始建年代不詳,據寺內《創建清真寺碑》記載為唐天寶年間所建,但此碑已為學者證為明代偽作。後經歷代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樓台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築群。其建築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過政府和寺院前後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