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體

四體 [limbs]∶指人的四肢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吾想生人抱疾,五形四體,不全者有之。”《四遊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兒今此行,若再飲酒,有違父命,四體不得回鄉。”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公(袁可立)才兼數器,心運四慮。借令一再出,不於毛帥、魏璫之時,得行其意,展布四體,韓范之業,豈顧問哉”。《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後漢書·蔡邕傳》:“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 [limbs]∶指人的四肢。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2) [four styles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書法中指真、草、隸、篆四種字型。

引證解釋

1. 四肢。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晉 陶潛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四體誠已疲,庶無異患乾。”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吾想生人抱疾,五形四體,不全者有之。”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乃厭四體勤,專想飽且燠。”

2. 指整個身體,身軀。

唐 顧況 《謝王郎中贈琴鶴》詩:“因想 羨門 輩,眇然四體輕。”《四遊記·靈耀分龍會為明輔》:“兒今此行,若再飲酒,有違父命,四體不得回鄉。”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公(袁可立)才兼數器,心運四慮。借令一再出,不於毛帥、魏璫之時,得行其意,展布四體,韓范之業,豈顧問哉”。

3. 比喻君王的輔弼大臣。

《左傳·襄公三十年》:“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 杜預 註:“俱股肱也。”《後漢書·蔡邕傳》:“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

4. 指 晉 衛恆 所撰《四體書勢》。見《晉書·衛恆傳》。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字法昉自《四體》。”原註:“ 晉 衛恆 撰。”

5. 指古文、篆、隸、草四種書體。

清 馬國翰 《序》:“ 恆 於四體,自作古、隸二勢,篆述 蔡邕 ,草述 崔瑗 ,合而諷誦,如出一手。”

6. 今亦通稱真、草、隸、篆四種書體。

7. 集句詩的別稱。

宋 陳師道 《後山居士詩話》:“ 王荊公 莫年喜為集句, 唐 人號為‘四體’。”

8.中國古代四種通行字型。正,草,隸,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