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頭四尾
客家人經過長期的顛沛流離,終於在南方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家園。“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客家地區田園稀少,男人們不得不告別妻兒去出外謀生,女人便擔起了家庭重擔。
在朱德《我的母親》里,我們看到了客家女的平凡與偉大;從被曾國藩稱為“大腳蠻婆”的洪秀全的胞妹洪宣嬌身上,我們看到了客家女的英雄氣概。
舊時有人歸類,認為客家女人的美德主要體現在四點,即: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鑊尾、針頭線尾。由於傳統已經形成,當時的客家人便教育女兒四頭四尾,以成為合格的客家婦女。
針頭線尾
“針頭線尾”——縫紉、刺繡、紡織等女工。要求客家女性心靈手巧,掌握基本的針線能力,縫製家中“大細老嫩”的衣物。
有童謠道:“一歲嬌,二歲巧,三歲撿柴分(給)娘燒,四歲學織布,五歲學剪刀,六歲做出細花襖。”又有山歌唱道:“……八歲九歲學繡花,十歲繡個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學種瓜,十五十六做嫁妝,十七十八帶子帶女轉外家。”
灶頭鑊尾
“灶頭鑊尾”——代指廚房裡的勞動,燒飯煮菜。
“灶頭”在客家話中是廚房的代名詞,“鑊”就是鍋。客家婦女要“割魯枝(gi)”、“斫柴”生火,要把飯菜煮好給全家人吃。她們創造出獨特的客家菜,偏重鹹、肥、熟:鹹是為了食物在炎熱環境中易於保存;肥是為了補充體力應付繁重的農活;熟是因草木繁多,不缺柴火。客家美食有鹽焗雞、釀豆腐、梅菜扣肉等。
田頭地尾
“田頭地尾”——下田耕作,下地種菜。
男人外出謀生,田裡地里的活只能女人乾,因此舊時客家女人並不裹腳。田間地里到處可見女人戴著笠嫲、涼帽,揮舞著鋤頭的身影,一反“男耕女織”的常態。
家頭教尾
“家頭教尾”——上侍姑翁,下育子女,把家中料理得井井有條。
她們常說:“養子毋讀書,毋當養條豬”,無論多辛苦都要供子女讀書。由於客家男人經常缺席於家庭,做人的道理自然也是由她們來教導的。同時家中的公婆亦是由她們照料,盡孝道。
阿姆我等來跳舞
台灣林生祥的一首客語歌曲,體現了四頭四尾:
日頭吂亢床 汝就田頭地尾逐上逐下 (太陽還沒起床 你就田頭地尾趕上趕下)
大細逐上床 汝還灶頭鑊尾摸上摸下 (大小趕下床 你還灶頭鑊尾摸上摸下)
入門四十年 汝系勞心傷肝牽腸掛肚 (入門四十年 你是勞心傷肝牽腸掛肚)
子女出社會 汝又針頭線尾愁上愁下 (子女出社會 你又針頭線尾愁上愁下)
莫念好么 莫愁好么 (莫念好不好 莫愁好不好)
阿姆汝一念我就暈頭暈腦 (媽媽你一念我就暈頭暈腦)
時到時當冇米就煮蕃薯湯 (時到時當沒米就煮蕃薯湯)
放分佢緩 阿姆好么 (放給他緩 媽媽好不好)
阿姆毋好總把我來念 ( 媽媽不要專把我來念)
毋好將我來當做壞銅壞鐵來念 (不要把我來當作壞銅壞鐵來念)
阿姆汝從來 操煩他人燒暖打算未來 (媽媽你從來 操煩他人冷暖打算未來)
阿姆試看嘛 構想自己松爽享受當下 (媽媽試試看 構想自己松爽享受當下)
這下我歸來 毋系代表失敗代表運衰 (現下我回來 不是代表失敗代表運衰)
我嘛系煞猛做 人講蹬樹歿根斜樹難倒 (我也是拚命做 人講直樹爛根斜樹難倒)
莫念好冇 莫愁好冇 (莫念好不好 莫愁好不好)
阿姆汝一念捱就暈頭暈腦 (媽媽你一念我就暈頭暈腦)
時到時到無米就煮蕃薯湯 (時到時當沒米就煮蕃薯湯)
我等來跳舞 阿姆好么(我們來跳舞 媽媽好不好)
跳分佢綃 跳分佢妙 (跳給它妖嬌 跳給它妙)
跳轉青春二八佳人身妝窈窕 (跳回青春二八佳人身妝窈窕)
笠嫲戴著 洋巾蒙著 (斗笠戴著 洋巾蒙著)
繫著圍身裙轉一圈 錫桶仔叩著 (繫著圍身裙轉一圈 鉛桶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