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四貴”
唐代兩樞密使和兩中尉的合稱。唐德宗時,設統率禁軍的護軍中尉二人,中護軍二人,皆由宦官擔任,宦官從此正式掌握禁軍;代宗時,設立執掌機要的樞密使,也由宦官擔任,宦官正式參與國家政事。兩中尉和兩樞密使合稱“四貴”,他們任免將相,調動軍隊,甚至廢立皇帝,成為最有權勢的宦官,這是唐代中後期宦官專權的典型表現。
戰國“四貴”
戰國時代穰侯魏冉、涇陽君公子市、華陽君羋戎、高陵君公子悝合稱“四貴”。
穰侯魏冉,戰國時楚國人。秦昭王母宣太后的異父弟。秦武王死,無子,諸弟爭立。因他擁有兵權,擁立秦昭王成功,被任為將軍,保衛國都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秦昭王十二年(前295),為相。十四年,使白起代向壽為將,大敗魏韓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首二十四萬。十六年,封穰侯(穰在今河南鄧州)。十九年,赴齊,約齊稱帝,齊湣王稱東帝,秦昭王稱西帝。不久齊去帝號,秦亦去之。二十二年(前285),發動五國聯合攻齊。使秦奪得原來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北),隨即作為他的封邑。陶邑是當時中原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自此富於王室,與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合稱“四貴”。四十一年(前266),免相職。昭王改用范雎為相。次年宣太后死,他被逐到陶邑,輜車有一千餘乘,寶器珍怪多於王室。後終老於陶。司馬遷對穰侯的功業,評價很高,云:“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史記·穰侯列傳》)
涇陽君即公子市(一作池)。戰國中期秦國封君。宣太后之子,昭王之弟。初封涇陽(今陝西涇陽)。昭王十六年(前291),封於宛(今河南南陽),與穰侯、華陽君、高陵君並稱“四貴”。四十一年(前266),昭王免穰侯相職,次年他與穰侯都被逐到封國。
華陽君即羋戎。戰國中期秦國封君。楚國貴族出身,宣太后(昭王之母)之弟。初封華陽(今陝西華陰華山南)。昭王八年,為將伐楚,拔新城(今河南新密東南),封新城君。與穰侯、涇陽君、高陵君合稱“四貴”。四十二年(前265)稍前,奔楚。後居東周。
高陵君即公子悝。戰國中期秦國封君。宣太后之子,昭王之弟。初封高陵(今陝西高陵)。昭王十六年,封於鄧(今河南孟州西)。與穰侯、涇陽君、華陽君並稱“四貴”。四十五年(前262),被逐到封國,死於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