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沖表之公實 野步
四山矗矗 野田田 ,近是人煙遠是邨 。
鳥外疏鍾靈隱寺 ,花邊流水武陵源 。
有逢即畫原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 徙倚 至黃昏。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太沖、表之、公實:太沖,表之,其人未詳;公實,指鄭湛。
2、野步:野外散步。
3、矗(chù)矗:高聳貌。
4、田田:鮮碧貌。
5、近是人煙遠是邨(cūn):用杜甫《悲青坂》“青是烽煙白是骨”句式。
6、靈隱寺:佛寺名,在杭州。
7、武陵源:地名,見陶淵明《桃花源記》,蓋假託以為樂土者。
8、杖藜(lí):拄著手杖行走。杖,名詞動用,藜,植物名,莖可為杖。
9、徙(xǐ)倚:徘徊。
白話譯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間田野一片,近處都是人家遠處隱約可見山村。
飛鳥去處時而傳來靈隱寺的鐘聲,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猶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畫原非筆墨能描摹,野遊所見皆是詩本非語言能形容。
為看農夫田間插秧使我流連忘返,拄著藜杖時走時停不覺已到黃昏。
創作背景
這首詩不知寫於何年。但從詩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臨安(今浙江杭州)任職期間游賞近郊田園之作。從題目可知,此詩是詩人於初夏的傍晚同朋友們在郊野散步時,騁目所見、所聞和所想。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頷二聯描寫游杭州近郊所見。詩人所見,有山巒、田野、人煙和村莊,還有飛鳥、叢花和流水。詩人所聞,除了晚鐘外,也還有鳥語、花香和流水聲。二聯種種意象所交織的成一幅幅迷人的畫圖,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詩章。其中首聯“四山矗矗”和“野田田”是崇高美和秀麗美的對照、“人煙”和“村”是近和遠的對照;頷聯用聲和色對照。
頸聯寫詩人所見即詩、畫,非能來寫、說。“有逢即畫元非筆,所見皆詩本不言。”詩人想,他不需要、也無可能用筆墨和言語把這些大自然的傑作描寫出來。這一聯詩人用空間藝術的畫跟時間藝術的詩進行了對照。三聯直抒感懷,說遊覽所逢所見,處處皆是畫意詩情,這天然的美景,無需彩筆點染,也是筆墨和言語難以刻畫和形容的。
尾聯為詩人的卓見和此詩的旨趣。“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黃昏。”這兩句表明,詩人最愛賞的是農民的“插秧針”,他看得幾乎忘了歸去,直到黃昏時候,農夫在田間勞作,詩人和朋友拄著藜杖時徙時倚,仿佛貪看於插秧,夕陽西下,黃昏來臨。大概是因為他領悟到只有辛勤勞動,才可能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足見直到晚年,詩人對生活仍持著積極的態度,十分可貴。詩人末尾用農夫的辛勞跟詩人的沉思對照。結尾餘音裊裊,給讀者留下無限思索,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這首詩採用了一系列對照手法。詩的前半是通過形象去描寫自然景物;後半則是稍帶議論以宣講人生哲理。正由於詩人採用了這樣一系列的對照手法,才使得形象更加鮮明,不因議論而削弱;結構更加緊密,不因跳躍而鬆弛。同時也給讀者以有益的啟迪。
名家點評
原江西師範大學教授胡守仁《江西詩派作品選》:寫野遊所見景物,作者瀟灑出塵之襟抱,溢於言表。頷聯得之慘澹經營,而出之若不經意者,所謂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也。
作者簡介
洪炎(1067?—1133)宋代詩人。字玉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元祐末年登進士第。南渡後官至秘書少監。其為黃庭堅的外甥,列入江西派。詩歌意趣深沉,有《西渡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