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簡介
四書或問三十九卷。宋朱熹撰。朱熹事見《四書章句集注》條。朱熹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說紛紜,因設為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此書有《大學》二卷,《中庸》三卷,《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非成於一時。《中庸或問》原來與輯略一起附於章句之末,《論語》、《孟子》則各自為書。後來四種書合為一種刊行。四種書中朱熹於《大學或問》用力最久,也最為滿意,稱其“比舊時已極詳密”。他對《中庸或問》不太滿意,稱“緣前輩諸公說得多了,其間盡有差舛處,又不欲盡駁難他底,所以難下手。不比《大學》,都未曾有人說。”(見《朱子語類》)至於《論語或問》和《孟子或問》,則與集注和語類之說頗多牴牾,後人或遂據或問以疑集注,不知集注屢經修改,至老未已,而或問則無暇重編。朱熹對或問也並不滿意,並且也不諱言或問、集注前後不相應。或問成書後原來並未發表,書商私自刊行,為此曾請官府追索書版。有清刊本傳世。
四庫提要
《四書或問》·三十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宋朱子撰。朱子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說紛錯不一,因設為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凡《大學》二卷、《中庸》三卷、《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其書非一時所著。《中庸或問》原與《輯略》俱附《章句》之末。《論語》、《孟子》則各自為書。其合為一帙,蓋後來坊賈所並也。中間《大學或問》用力最久。故朱子答潘恭叔問,嘗自稱諸書修得一過,《大學》所改尤多,比舊已極詳密。《中庸或問》則朱子平日頗不自愜。《語類》載游某問:“《中庸》編集如何?”曰:“緣前輩諸公說得多了,其間盡有差舛處,又不欲盡駁難他底,所以難下手。不比《大學》,都未曾有人說。”又載朱子以《中庸或問》授黃 雲“亦未有滿意處。如評論程子諸子說處尚多粗”云云。是其意猶以為未盡安也。至《論孟或問》,則與《集注》及《語類》之說往往多所牴牾,後人或遂執《或問》以疑《集注》。不知《集注》屢經修改,至老未已,而《或問》則無暇重編。故《年譜》稱《或問》之書,未嘗出以示人。書肆有竊刊行者,亟請於縣官,追索其版。又《晦菴集》中有《與潘端叔書》曰:“《論語或問》,此書久無工夫修得。只《集注》屢更不定,卻與《或問》前後不相應”云云,可見異同之跡,即朱子亦不諱言。並錄存之,其與《集注》合者,可曉然於折衷眾說之由;其於《集注》不合者,亦可知朱子當日原多未定之論,未可於《語錄》、《文集》偶摘數語,即為不刊之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