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雷波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邊緣的橫斷山脈東段小涼山,金沙江北岸,是涼山州的東大門。介於北27°49’-28°36’,東經103°10’-52’之間。按現行政區劃,東南隔江與雲南省永善縣相望,北與宜賓、樂山地區相鄰,西接美姑縣,西南緊連昭覺縣、金陽縣。全縣有49 個鄉鎮、278個村、12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萬人,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占45%,農業人口占91%。全縣幅員面積2932.46平方公里。
地名由來
因縣北有雷番山為名。一說因縣西有池名雷波盪,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為磨箕,漢譯雷波,以之名縣。一說彝族稱“莫波”澤為雷波。相傳城內有一水池,夏天打雷,電光與波光相激,故名雷波。
地形地質
境內地形複雜,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達2443.28平方公里,占全縣幅員83.8%,其中海拔1000米至3500米的中山占75.3%,3500米以上的高山占0.7%,河谷低台占10.6%,高台地占2.3%,湖積平原占0.3%。地勢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由西向東緩慢傾斜,最高海拔4076.5米(獅子山主峰),最低海拔325米(金沙江畔大岩洞谷底),也是全州的最低點。
雷波位於楊子地台西緣,處於川滇古隆起與我國新化夏系沉降帶四川盆地的交接帶之間,除石灰系、第三系外,上元古界的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層分布較廣泛,以河相沉積為主,夾基性火山岩占全縣總面積三分之二,厚度約6000米,中生界只露出三又疊系侏羅系地層,出露的岩層為碎屑岩類、碳酸鹽類和玄武岩類。分布於東部和西部,發育較好,面積占三分之一,厚度約4000米,第四系鬆散的沖積物與殘破積物零星公布於平壩及河谷地帶,最厚處100米左右。上古生界只露出二疊系地層。雷波主要是南北向構造帶,溪溝縱貫全境,由近南北向的壓性或壓扭性斷裂及與之平行的褶皺組成。其次是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
歷史改革
雷波古為西南夷地的一部分。從漢武帝建元6 年(公元前135年)在境內設螳螂縣(屬犍為郡)算起,至今已有2139年的歷史。漢末改置潛街縣,三國蜀漢時改為馬湖縣(屬越西郡)。
唐、五代、宋時為馬湖部。唐朝乾元(公元758年)涼山東部雷(波)馬(邊)屏(山)地區為戎州所轄,羈縻殷、馴、騁、浪四州,其馴、騁、浪三州均在雷波縣境內。宋時涼山東部為馬湖路,有三十七部落在今雷波一帶。
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在雷馬屏峨地區設定馬湖路,下轄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設馬湖府雷波長官司,明弘治8年(1495年)改為黃琅巡檢司。
清康熙初年(1662年)設雷波長官司,清雍正8年(1730年)改土歸流設雷波衛,乾隆26年(1761年)升衛為廳(屬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設雷波廳行政公署,黃螂為分廳,隸大漢四川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雷波縣,1930年改隸樂山專員公署。
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樂山專員公署。1956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劃出瓦崗、莫紅、卡哈洛三個區另成立瓦崗縣, 1960年撤銷瓦崗縣劃歸雷波縣。
工業
到2003 年底全縣有耕地面積163920畝,人均耕地面積0.78畝,糧食總產量達8400.5萬公斤。實施“427”(“4”指金沙江乾熱河谷經濟林木地帶、二半山糧食家畜生產地帶、高山林業畜牧業發展地帶、西寧河及黃琅溫濕氣候竹茶產業地帶等四個經濟發展地帶,“2”指發展四帶經濟所依託的退耕還林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7”指四帶經濟所發展的臍橙、青椒、白魔芋、茶葉、竹業、蓴菜、畜產品等七種特色農產品)發展戰略計畫,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壯大縣域經濟,增加農民收入。2003年種植白魔芋13500畝,產商品芋6600 噸,農民增收1000萬元;臍橙發展到14505畝,產量1000噸,農民創收700萬元;蠶桑發展到4005畝,蠶農人均增收133元;種植青花椒 70010畝,總產量700噸,產值3500萬元;竹筍產量較往年有大幅度增長,調運檢疫竹筍5000噸;引導茶農搞好茶樹種植管理,擴大種植規模,改進茶葉加工設備和制茶技術,產茶657噸。
全縣有工業企業528家,固定資產原值1.58億元。以兩河(西蘇角河、西寧河)水電開發為突破口,走電冶結合之路,實施工業興縣戰略;以電力、供水、電冶、建材、制茶等小型工業體系為依託,推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5.91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2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0.77億元,農業總產值4.47億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10756元,農民人均收入1489元。2000年經省政府驗收,扶貧越溫達標。
現有各類商業經營網點1392個,從業人員3850人,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15億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1.85億元。2003年累計吸收投資總額0.425億元。
到2003年底非公有制經濟註冊2320家,固定資產1.25億元,完成產值1.86億元,上繳利稅1172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1%。
資源
自然資源
雷波自然資源豐富而獨特,最具開發潛力的有五大資源:一是水能資源,境內三大主要河流可開發水能資源15.5萬千瓦,僅開發利用不到10%。二是礦產資源,已初步探明儲量的主要有磷、鋁、鐵、鉛、銅、鋅等,特別是磷礦總儲量達22億噸,含量高,易開發。三是林竹草場資源,森林覆蓋率為34%,面積 148萬畝,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硬雜木基地。有羅漢竹面積18萬畝,天然草場面積140萬畝。四是農副土特產資源,品種十分豐富,以蓴菜、茶葉、竹筍、天麻、臍橙、魔芋、各類藥材、野生植物等最為有名。五是旅遊資源,馬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7.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為全國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兼具旅遊、灌溉、養殖、蓄能多種功能。其開發利用規劃已通過省有關部門評審。
雷波寬廣的山地面積和複雜的氣候條件,孕育了一個巨大的綠色寶庫。根據林業資源調查數據,雷波現有有林地面積1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3%。雷波是四川省最主要硬雜木基地,植物起源古老,種類繁多,素有“亞熱帶植物基因庫”之稱。僅喬木樹種即達70科320種。主要樹種有殼頭科36種、樟科36種、薔薇科25種,槭樹科27種。林下還伴生有竹類19種,杜鵑花科40多種。森林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較多,其中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桫欏、珙桐、香果樹、杜仲、銀杏、水青樹等10餘種;國家三級保護的有梓葉槭、領春木、厚朴、紅豆樹、楨楠、大王杜鵑等10餘種。同時,複雜的森林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資源給各種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雷波森林中棲息著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血雉、綠尾紅雉、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農副土特產資源十分豐富,以蓴菜、茶葉、竹筍、天麻、臍橙、魔芋、各類藥材、野生綠色食品等最為有名。蓴菜是全國稀有的珍稀水產品,僅產於西湖和雷波馬湖。“雷波貢茶”歷史上就享有盛譽,遠銷國內外。雷波優質臍橙曾在全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得兩項金獎,產品供不應求。
土地資源
縣內可使用土地面積28.5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2萬公頃,商業用地0.35萬公頃,住宅用地0.15萬公頃,農業用地2萬公頃,其它用地25.8萬公頃。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鉛、鋅、銅、煤、磷礦、石灰石、鋁土礦、石膏、鐵礦等10多種。其中鉛鋅產地20餘處,鉛鋅混合品位為40%左右,金屬儲量達40多萬噸;銅產地近20處,3%—5%的品位較為普遍,富礦品位高達10%—20%,金屬儲量達5萬多噸;鋁土礦最低品位41%,最高品位達71%,平均品位61%,經四川省儲委批准的儲量為227.2萬噸;磷礦產地10餘處,品位含量富礦層在29%—35%,探明儲量為22.6億噸,是全國優質磷礦之一;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地質五隊對雷波縣石灰石礦的普查資料表明:雷波縣是我國巨大優質石灰石寶庫之一,礦石總儲量為200億噸,其中可用於425#水泥生產的石灰石儲量100億噸,優質石灰岩儲量為20億噸。
水利資源
雷波馬湖不僅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也是一個中型水庫,蓄水4.8億立方米。馬湖引水灌溉工程南北乾渠總長56公里,可灌溉面積2.2萬畝。境內三大主要河流西寧河、西蘇角河、溜筒河可開發水能資源15.5萬千瓦,國家規劃中的裝機1200萬千瓦的溪洛渡電站就在境內。
旅遊資源
雷波具有十分複雜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典型的山地立體氣候,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因此,孕育了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人文遺蹟。縣內旅遊資源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自然生態類,主要有馬湖、落水湖、麻咪澤動植物基因庫,城牆岩原始森林、溶洞奇觀等;二是人文景觀類,主要有三國文化遺蹟、僰人岩墓群、彝族向天圓墳等;三是人造景觀類,主要有溪洛渡電站大壩及庫區景觀。
社會發展
雷波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交通、電力、通信和接待條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交通方面,境內公路里程1000餘公里,分別通往成都、西昌、宜賓、樂山、雲南等地。主幹公路正在進行油路建設,金沙江通航也正在積極爭取立項。電力方面,正在興建裝機5000千瓦的安寨坪電站,已建成雷波至屏山35千伏輸電線路,雷波電力進入川南網,徹底改變電力不足的落後狀態。境內還規劃有雙叉河電站(裝機容量24000千瓦)等梯級開發電站。通信方面,程控電話已擴容為4000門,開通了光纖傳輸、無線尋呼、行動電話等先進的通信工具,馬湖風景名勝區所在的黃琅地區也已開通光纖傳輸。市政建設逐步發展。現有城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縣城有穩定的天然優質水源,能滿足城市遠期發展的需要。市政基礎設施齊全,電力、通信、燃氣、供水有保障。正在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管網、自來水管網改造、環城路改造、東升路改造、西環路改造延伸等一批市政建設工程。城郊一公里處還有一個面積700畝左右的天然湖泊洛水湖,風景秀麗,規劃建設為城郊公園。
雷波縣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和資源優勢。極具開發潛力的磷礦,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水能資源,山區立體氣候適宜多種多樣的物種生存繁衍。這一切為雷波發展工礦業和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雷波縣馬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其水質無污染,自然景觀豐富優美,以彝族歷史文化和三國遺址為特徵,具有獨特魅力,是極具開發潛力的風景區。位於縣境內的溪洛渡電站已在預可行性研究階段比選獲得成功,進入可行性研究,將於2001年6月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該電站裝機容量為1200萬千瓦,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是中國僅次於三峽電站的大型水電站。該電站具有發電量大,攔沙作用大,防洪庫容大,航運效益好,工程經濟指標優越,梯級效益顯著的特點。隨著溪洛渡電站建設的逐步展開,必將翻開經濟社會發展新畫卷。
雷波縣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處於攀西經濟開發區與川南經濟圈聯結處,是涼山的東大門,與省內比較發達的宜賓、樂山等地相鄰,同雲南也有密切的聯繫。由於交通、通信建設的迅速發展,雷波已徹底改變了過去的“死角”狀態。隨著溪洛渡電站的建設,雷波必將發展成為介於攀西、川南兩大經濟區之間的又一個中心城市。
電廠和裝機能力,輸變電能力:目前正在運行的水電站兩座,裝機容量4900千瓦,正在建設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5000千瓦。已建成投入使用35千伏輸變電線路,併入川南電網。
民族風情
雷波屬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小涼山區,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在民族特徵上有別於大涼山地區,其語言、文化、服飾、飲食、風俗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彝族能歌善舞,傳統樂器有口弦、豎笛、月琴、嗩吶、馬布等;彝族達體舞熱烈奔放,富於音樂美、動作美,而且簡單易學,男女老幼人人均可參與。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有賽馬、拋石、射擊、跳斗笠及摔跤等。彝族民間傳說豐富多彩,如馬湖由來的故事、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孟獲激戰的傳說、彝族英雄支呷阿魯的傳說等等。彝族向天圓墳、畢莫文化神秘莫測,還有眾多的文化遺產。
雷波縣地處彝漢文化的交匯地帶,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濃郁,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以彝族民歌最具特色,既有因居住封閉而定格在不同歷史形態的保留完整的原生態彝族民歌,也有彝漢文化長期水0融而不斷演繹發展的現代彝族民歌。雷波彝族民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旋律優美、古樸久遠,集彝族民歌之大成,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彝族民歌的代表,絢麗多姿的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與火把文化、服飾文化、畢摩文化並稱的彝族四大文化品牌之一。
傳承至今的彝族民歌共有五千餘首,主要分為六大類:即婚禮歌類、喪歌類、情歌類、新年歌類、比賽和勞動歌類,以及畢摩、蘇尼作法事唱的歌等類型,並在3個方言區形成了4種獨特的風格:一是“瓦崗所什諾伙”片區的民歌,夾雜有“聖詐”方言;二是“瓦崗所什格伙”片區的民歌,伴有“所地”(阿堵)色彩;三是西寧、山稜崗、馬頸子、莫紅等地以“以諾”方言片區的民歌,是地地道道最富有彝族特色的民歌集聚地;四是上田壩、永盛、錦城、黃琅雜居區富有彝漢文化交融特色的民歌。
2006年11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稱號。
行政劃區
2013年,雷波縣轄5個鎮(錦城、西寧、黃琅、汶水、金沙)、43個鄉(帕哈、海灣、箐口、永盛、順河、渡口、沙沱、桂花、長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樹、拉咪、馬湖、穀米、中田、柑子、小溝、莫紅、克覺、坪頭、雷池、咪姑、巴姑、一車、岩腳、杉樹堡、溪洛米、回龍場、羅山溪、爛壩子、山稜崗、千萬貫、上田壩、雙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寶山、大岩洞、簸箕梁子)。
交通運輸
雷波縣境內公路里程1000餘公里,分別通往成都、西昌、宜賓、樂山、雲南等地,一般為三級公路,其中雷波至西昌公路境內部分已全部改造為油路,雷波至成都公路境內部分已立項建設油路。省道宜(賓)西(昌)公路雷波段長114公里,途徑西寧、羅山溪、桂花、瀾壩子、山稜崗、田家灣、長河、谷堆等8 個鄉;雷山公路全長67公里,從雷波縣城至山稜崗,途經南田、五官、千萬貫、八寨、山稜崗等鄉。另有縣、鄉道公路多條,通往境內各鄉鎮。主幹公路已完成。
風景名勝
早在明清兩代至民國時期,雷波的風景名勝就有雷波盪、龍湖、落水湖、龍洞、垂珠洞、雷神洞、寧遠樓、回波塔、八仙洞、溫泉、葡萄井和錦屏聳翠、龍頭山勝景、海池清濁、龍洞飛泉、天生橋樑等10餘景,後多遭毀壞。現雷波縣境內有鍾靈競秀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馬湖;自然景觀優美的麻咪澤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還有獨具魅力的彝族歷史文化和三國遺址,是極具開發潛力的旅遊風景區。隨著溪洛渡電站上馬,基礎設施得到大力改善,正越來越為國內外投資者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