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平昌縣

平昌,巴中市管縣。平昌,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平州縣,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更名“同昌縣”。民國35年(1946年)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成立平昌設治局。民國37年(1948年)升為平昌縣。平昌縣地處四川東北部,米倉山南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縣、川陝蘇區革命老區縣、全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和百萬人口大縣。全縣幅員2229平方公里,境內最高海拔1338.8米(鎮龍鎮賈閣山),最低海拔268.3米(元石鄉黃梅溪),轄43個鄉鎮(17個鎮、26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549個村(居)委會(村521個、居委會28個),總人口107.1萬人,有農業人口86.16萬人,耕地62.68萬畝,森林覆蓋率52%。縣城建成區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萬人。

平昌發展

平昌是當年川陝革命根據地腹心地帶,也是我黨早期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堅烈士的故鄉。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率領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老區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整整付出了一代人的鮮血和生命。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孕育了胥光義、趙蘭田等10位共和國將軍和20多名省軍職高級幹部。保存著厚重的紅軍文化,傳承傳著生生不息的紅軍精神。
改革開放,尤其是巴中設區建市以來,平昌人民發揚一往無前的紅軍精神,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大力爭取國家建設投入的同時,堅持自力更生,苦幹實幹,通過10多年不懈努力,蓄積、培育形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優勢。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藍天碧水,空氣清新,具備良好的人居環境。近年,通過實施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退耕還林和天保工程,全縣水利水保、植被保護和恢復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達38%,躋身全國第九批生態示範區試點縣。
快捷的公路交通通道。通過實施三輪公路交通大會戰,縣內通車裡程達2698公里,實現了出境幹道全部硬化、區區通油路、縣鄉公路標美化;縣城距建設中的廣巴高速公路90公里,距達州火車站和河市壩機場100公里,藉助達州、巴中、南充等毗鄰城市發達的水陸空交通平台,融入成都、重慶、西安“半日經濟圈”。
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自有中小型水電站20座,並引進國家電網,生產生活用電有保障。正投資6.78億元興建大型水電站―雙灘電站和技改擴能風灘電站。程控電話容量突破3.4萬門,行動電話網路覆蓋全縣各鄉鎮,寬頻網和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全部鄉鎮通光纖電視。圍繞把縣城建成“山水園林城市”目標,不斷加快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步伐,竭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縣城人口己達13萬人,城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完善配套,城區通天燃氣,日供水能力達3萬噸,天使廣場、伯堅廣場、商業步行街、金佛花園、森林公園、三江大道、污水處理廠、防洪堤等一批高品位的重點工程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新興的綠色產業基地。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實施綠色經濟發展戰略,著力建設生豬、高粱、肉牛、蠶桑、花生、藥材、茶葉等綠色產品基地,江口醇和小角樓酒、優質生態豬、優質生態牛、皇山香茗等品牌已獲國家和省綠色品牌申報準入。圍繞“食品工業、畜牧產業、勞務經濟”三大主導產業,新建工業園區,著力做大做強做優強悍的企業,農工互動、產業相融格局初步形成,培育出產值“4超億8超5000萬”企業,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殊榮。
優良的投資置業環境。全縣需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達33.6萬人,待開發土地儲備豐富,勞動力、土地使用成本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縣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主抓全縣招商引資工作,縣招商局具體負責全縣招商引資中介服務、業務諮詢和有關政策的監督落實等項工作。招商引資政策優惠、各項服務周到,對引資企業實行掛聯責任制等一系列制度規定執行較好。
2004年,縣委、政府提出了圍繞“綠色經濟、民營經濟、旅遊經濟”發展,奮力實施“食品工業強縣、畜牧產業興縣、勞務經濟大縣”戰略,加速實現“人口大縣向勞務大縣、產糧大縣向產肉大縣、農業大縣向工業強縣轉變”目標。當前,全縣上下繼續牢牢抓住西部大開發和國家計委、法務部,省計委、省路橋集團公司對口扶持平昌等大好機遇,規劃出了全面建設平昌小康社會“五十億(元)”工程項目,並結合實際,著力整合縣域資源,集聚發展要素,大力促進縣域經濟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步伐,為此,誠招各界朋友前來平昌置產興業、經商發展,共謀平昌美好的f發展。

建制沿革

平昌在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縣,定名平州;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改為同昌縣;1933年6月設“江口縣蘇維埃政府”,1948年取古“平州”、“同昌”首尾各字,更名為平昌縣。1950年2月成立“平昌縣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平昌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巴中市東南部,東接萬源、宣漢,南抵達州、渠縣,西鄰營山、儀隴,北連通江、巴州等縣市區。

地理環境

通江縣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舊時有“依三巴之舊域,控全蜀之左隅”之稱。全縣幅員4116.58平方公里。縣域東接萬源市,南鄰平昌縣,西靠巴州、南江二區縣,北連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南距達州市150公里,距重慶市420公里;西距巴中市89公里,距省會成都市580公里,距廣元市270公里;東距萬源市180公里;北距陝西省鎮巴縣158公里;西北距南江縣131公里。

平昌縣全境地質屬四川東部地台區,縣境內地質構造介於大巴山弧形構造、川東新華夏系構造和儀隴、巴中、平昌蓮花狀構造複合交接部位。縣境地貌屬四川盆地外圍山地區,大巴山山地。山脈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略呈向西南方向凸出的弧形,山頂有平坦頂面,最高海拔1338.8米,最低海拔350米,相對高差500米,大多數山高700-1000米,農耕地一般在海拔700米左右;縣境丘陵分布在海拔380-480米之間的白衣、岳家、高峰、金龍、元沱等地,面積30萬畝,占總面積的9%。地表形態為高丘地貌長條形。

自然資源

平昌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多年日平均氣溫為16.8℃,除北部低山區外,都能穩定通過在0℃以上。縣境降水,主源於太平洋暖氣流夾帶的大量水汽,在大巴山的阻滯和抬升作用下形成地形雨;年降水夏多,冬少,常出現冬春偏旱,夏秋偏澇現象。縣境內年平均日照時數1366小時,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112毫米,全年霧多,風速小,雨量充沛,空氣濕潤。縣境內屬渠江水系,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33公里。河流總長度747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條,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流11條,流域面積2229.12平方公里。河流在洪水期猛漲猛降,落差大,水能蘊藏量豐富。其中巴河,源於南江縣玉泉鄉分水嶺,從巴州區復興鄉進入縣境澌岸鄉木連溪,經雷山、蘭草、白衣等地至元石鄉的黃梅溪出境,入達縣江陵鄉。流域面積17666平方公里,境內主河道長79.3公里。通河,源於陝西省漢中市廣家店鄉長梁,從通江縣愛國鄉入境,進入澌灘鄉,經雲台、元山、江口鎮等匯入巴河,境內河道長43.8公里,流域面積8958平方公里。這是一塊綠色寶地,是一塊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地表水、地下水均沒受到污染。

全縣土地總面積2229.12平方公里,折3343680畝。按地貌分為山原、低中山、低山、深丘、台地、平壩6個基本類型。縣境土壤來自紫色母質,以紫泥土為主,另有極少老沖積黃泥土,一般田多於土,宜種度廣,肥力中等。一般為有機質含量少、氮質、磷缺、鉀富。縣境內水資源豐富,通、巴河天然落差33米,支流中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9條,境內河長341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3.32萬千瓦。縣境內理論蘊藏總量13.51萬千瓦,可開發量6.3萬千瓦,占蘊藏量的47%。縣境內尚存獸類22種,禽類49種,水族及兩棲爬行類43種,昆蟲類共60餘類數千種。縣境內屬大巴山馬尾松常綠闊葉林帶。有喬、灌木50科160餘種。境內響灘至元沱一線有石油構造,未開採;尖山鄉內有出露的優質石英砂,投入批量生產;筆山、千秋有稀有金屬礦,未開採。

經濟概況

199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1998年被列為省級貧困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5年,平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1.3億元,增長8.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5.5億元,增長2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6億元,增長13.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3億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9元,分別增長9.1%、10.6%。2016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