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鎮

四大名鎮

四大名鎮指的是河南朱仙鎮(版畫、年畫)、湖北漢口鎮(商業中心)、廣東佛山鎮(手工業)、江西景德鎮(瓷器)並稱全國四大名鎮,明清稱為天下四大鎮。 此處的“鎮”與現時的行政區劃單位的“鎮”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這裡所指的“鎮”是個軍事區域。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器聞名世界,號稱“瓷都”。河南朱仙鎮,古代為北方地區水陸交通和商貿重地。以民間傳統工藝朱仙鎮木版年畫聞名。湖北漢口鎮,水陸交通樞紐,明清商賈繁榮,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譽。廣東佛山鎮,明清時為南方手工業重鎮。

基本信息

湖北漢口鎮

四大名鎮四大名鎮

漢口鎮(湖北),即湖北省武漢市的漢口,漢口得名於地處漢江之口,漢口的發展,始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稱,後鐵路運輸發展,水陸並運,因處於我國南北中間位置,與其他省市聯繫方便。漢口與北京佛山、蘇州並稱為“天下四聚”。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漢口被闢為通商口岸。漢口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外國人在此地大規模投資,有五個國家在此開闢了租界。從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和漢口日租界。周邊破產農民更是大規模地湧入漢口。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民國初年年產值僅次於上海。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裡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的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武漢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禪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木蘭天池,木蘭山,曇華林,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古德寺、梁子湖、九峰山、國立武漢大學等古蹟名勝,令人流連忘返。賞花游經濟發展迅速,推出了武漢賞花地圖對該市新花城進行宣傳。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廣東佛山鎮

佛山鎮,今廣東省的佛山市,廣東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我國南方著名的手工業城鎮。今為我國四大絲織業中心之一。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水路踞廣州上游而處西江、北江下游,是水路通達省城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上毗鄰港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到明清時期,佛山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合為“中國四大名鎮”。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和冶鑄、陶瓷、紡織、中成藥等製造業的中心。以至與京城、漢口、蘇州合稱為“天下四聚”。繁華的商貿活動和興旺的手工製造業孕育了中醫中藥行業的迅速發展。

歷史變遷

佛山樑園佛山樑園

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百越地,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已成為頗具規模的農漁業民聚居村落,鄉人稱為“季華鄉”。唐貞觀二年(628年),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宋元豐年間推行保甲制度,鄉分都堡,佛山堡為季華鄉之首。明清年間,佛山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和河南的朱仙鎮並稱我國的“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為“天下四聚”。清雍正十年(1732年),佛山從南海縣分出,設“佛山直隸廳”,直隸廣州府。雍正十二年,改設廣州府同知於佛山,為廣州府佛山分府,行政上仍屬於南海縣。

民國元年(1912年),佛山正式改鎮建制,南海縣署也從廣州遷至佛山。

1983年6月1日地市合一,順德縣、南海縣、高明縣、三水縣、中山縣正式隸屬佛山市的歷史開始。後中山市由於是廣東四小龍和遠離佛山市,擴權設為地級市,正式脫離佛山市管轄。

1992-1994年,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後撤縣設市(縣級),由佛山代管。

1999年12月31日,佛山市下轄城區、石灣區兩區,代管南海、順德、高明、三水四市。

2002年12月8日,調整佛山市行政區劃:(1)撤銷佛山市城區和石灣區,設立佛山市禪城區。以原佛山市城區、石灣區和原南海市南莊鎮的行政區域為禪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大福南路。(2)撤銷縣級南海市,設立佛山市南海區。以原縣級南海市的行政區域(不含南莊鎮)為南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南海大道。(3)撤銷縣級順德市,設立佛山市順德區。以原縣級順德市的行政區域為順德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德民路。(4)撤銷縣級三水市,設立佛山市三水區。以原縣級三水市的行政區域為三水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三路。(5)撤銷縣級高明市,設立佛山市高明區。以原縣級高明市的行政區域為高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文匯路。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三水區、高明區於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

2009年5月,佛山市轄5個市轄區,11個街道、20個鎮。

深厚底蘊

嶺南成藥之鄉

佛山是“嶺南成藥之鄉”。古方正藥的歷史有400餘年,其產品種類齊全,大約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備的中成藥,湧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藥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號名藥。

武術之城

佛山是聞名的“武術之鄉”,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明初,佛山武術已相當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術流派紛呈,湧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的武術名家和武術組織,並通過各種途徑走向世界,世界上廣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詠春拳等不少拳種和流派其根都在佛山,著名武術大師黃飛鴻,詠春宗師梁贊、葉問,影視武打明星李小龍等祖籍及師承亦在佛山。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術之城”稱號。

獅藝之鄉

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是首個“中國龍獅龍舟運動名城”。龍獅起舞既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體育競技活動,更是佛山武術重要項目之一,每年的“獅王爭霸賽”吸引了國內外廣大武術愛好者參與。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南海區西樵鎮是全國惟一“中國龍獅名鎮”。

南方鑄造中心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石灣瓦,甲天下”

佛山是“南國陶都”、“中國陶瓷名都”,制陶工藝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紗,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江西景德鎮

江西景德鎮江西景德鎮
景德鎮(江西),今江西省景德鎮市,明清時期為天下四大鎮之首,以產瓷器聞名於世,東晉末年開始生產瓷器,已有1600多年歷史。它是四大名鎮中唯一不靠水運起家的城鎮。英國的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稱景德鎮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殷弘緒)曾經記載景德鎮有100萬人口,3000座窯,《浮梁縣誌》也記載:“列肆受廛延袤十數里,煙火近十萬家。”記錄了當年景德鎮的盛況,嘉慶年全國財政收入4,013萬兩,景德鎮GDP610萬兩,其中民窯就有600萬兩,足以證明景德鎮當年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讚賞。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讚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河南朱仙鎮

河南朱仙鎮河南朱仙鎮
朱仙鎮(河南),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的朱仙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南20公里處。相傳戰國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莊,故名朱仙鎮。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過人,被信陵君聘為食客,以後曾在退秦、救趙、存魏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信陵君的蓋世英名也是與他發現和任用朱亥分不開的。朱仙鎮的全盛時期是明末清初。當時全鎮面積為25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萬,民商四萬多戶。鎮內街道縱橫、百貨雲集。賈魯河將全鎮分為東鎮和西鎮。明清兩代東鎮是重要市街。乾隆以後,因黃河決溢,鎮中屢遭水患,東鎮地勢較低,商賈多由東鎮移至西鎮。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岳飛曾在這裡大敗金兵,取得朱仙鎮大捷。岳飛曾有以五百精騎大破十萬金兵的壯舉,金兀朮也不得不感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