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即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目的因。持此對中國哲學進行論衡,牟宗三詳細分剖了“元、亨、利、貞”的過程,最終彰顯了乾元原則,肯定了最高最後的“目的因”。作品目錄
出版前言序……………………………………………………盧雪昆
第一講 亞里士多德“潛能”與“實現”原理及“四因說”
第二講 “目的因”與“動力因”
第三講 儒家如何貫通“四因說”
第四講 儒家:“動力因”、“目的因”的表示及兩種層次之說明之問題
第五講 思想的層次分際及道德的形上學等相關問題
第六講 道家:消極形態的“動力因”
第七講 道家:境界形態的形上學
第八講 道家:“目的因”及從“不生之生”說明存在;通過多與玄覽(觀照)而得自在
第九講 道家:說明“存在”的方式
第十講佛教:概說
第十一講 佛教式存有論及儒、道、西方說明存在的方式
第十二講 佛教“非實有”形態及西方實有形態對世界的說明
第十三講 真俗二諦及兩層意義的實相
第十四講 佛教緣起法及其與西方哲學相關的問題
第十五講 “八不緣起”及與西方哲學相關的問題
第十六講 佛教“八識”及與康德哲學相關的問題
第十七講 佛教“智”與“識”及康德“智的直覺”
第十八講 佛教“不相應行法”及與西方範疇之相通
第十九講 佛教:妄心派與真心派
第二十講 圓教:佛教式存有論之建成
附錄
重鑄實踐的智慧學:生命之無窮的奮鬥――讀牟宗三先生《四因說演講錄》………羅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