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嚴嵩故里——介橋村,是嚴嵩出生和生活了幾十年的故鄉,她座落於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城郊東南角,背倚袁嶺,面臨省道清萍公路。“介橋”一名,最早見於五代時期(907-960年間)]毛文錫撰的《茶譜》“……袁州介橋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筍,烹之有綠腳下……”介橋自然村均為與嚴嵩同族的嚴姓後裔。始祖嚴季津於北宋元佑年間即公元1086年,從福建邵武來到袁州府今江西宜春市做官,而後定居袁嶺北麓的“打鐵坑”,即現在的大連坑自然村,至第四代嚴大華遷至介橋村西面的坑頭,到第六代嚴洪伯才逐漸形成現在的介橋村,距今900多年。介橋村曾一度人文蔚起,歷代科甲蟬聯,英賢輩出。明清兩代袁州一府的進士(116個)分宜占了1/4(43個),而介橋村累計出了7個進士,占全縣的1/6,其中嚴嵩一家有3人(高祖嚴孟衡、曾孫嚴雲從)。據《嚴氏家譜》記載,在明朝科舉考試大力擴招的永樂1415年至天啟1621年的200年間,當時全村八代男丁總數511人中,154人獲得秀才以上稱號,獲得一品官職或朝廷誥封的達8人之多,有“八世一品”的美稱。石砌古巷、古水溝、古井、古方塘、介溪、明清祠堂群、明清古樟群等村中的文物古蹟便是人文鼎興的見證。 嚴嵩故里現有明清古祠堂9所。其中人文價值最高的要算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毓慶堂。毓慶堂並不是嚴嵩所建,而是第九代世祖嚴竹坡創建的,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曾經過三次縮前擴後的大修。毓慶堂分上下三進,其中中上進仿古修繕後基本保留古蹟原貌,地下的方磚和廳中的木柱均為古蹟。上進經過去年的仿古修繕基本還原了上世紀50年代的模樣。毓慶堂外牆門樓,上書“方伯世家”,兩側為清乾隆朝宰相朱軾考察介橋村時留下的一幅楹聯:“介水流長,連綿甲第金甌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樹芳”。1944年前,毓慶堂內懸掛的牌匾有124塊之多。有明朝永樂年間以來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物古蹟。其中包括喜靖筆,史可法、劉統勛、袁世凱、戴季陶等歷史名人的真跡,“藩侯官邸”、“宰相神龕”、“廉石”以及朝廷誥封、名流楹聯等,現只有一小部分保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