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嗜酸性粒細胞性膀胱炎
英文名
eosinophiliccystitis
別 名
嗜酸細胞性膀胱炎
流行病學
嗜酸性粒細胞性膀胱炎是一種罕見的與變態反應有關的膀胱炎。病人常有明顯的過敏史。自1959~1984年國外僅報導有40例。
病因
嗜酸性粒細胞性膀胱炎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多認為與各種刺激,例如細菌藥物、異體蛋白及食物性變應原等有關。這些變應原作為免疫刺激物,在膀胱形成免疫複合物,導致嗜酸細胞浸潤,破壞膀胱組織繼而引起溶酶體釋放,使膀胱炎症進一步加重。可能與本病有關的食物性變應原包括:桔子西紅柿、朱古力、茶、咖啡、可可、牛奶、多種佐料等。有的病人發現,在飲食中停用上述食物和飲料,其症狀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可能與之有關的藥物有磺胺藥、雙香豆素鈉、水楊酸鈉等。另外,保險套、陰道栓和殺精子膠凍均可為接觸性變應原。血吸蟲卵沉積於膀胱壁,可形成血吸蟲性嗜酸性肉芽腫。藥物和食物性變應原易導致瀰漫性膀胱炎,而寄生蟲引起的損害則為局部性。
發病機制
膀胱黏膜紅斑、水腫潰瘍、天鵝絨樣改變。如為增生性損害時可類似乳頭狀瘤和葡萄狀肉瘤,有時見有黃豆粒或綠豆粒大小的結節,或呈細顆粒狀突起。輸尿管下端受累變窄可引起雙側腎輸尿管積水。活檢發現纖維化、局部壞死,膀胱全層有大量嗜酸細胞浸潤,有的為膀胱嗜酸性肉芽腫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可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尿常規檢查可見蛋白尿、血尿或膿尿,中段尿培養陰性
其它輔助檢查
1.IVU 可顯示輸尿管擴張或反流。
2.膀胱鏡檢查 可見膀胱內有廣基新生物,多位於膀胱後壁和輸尿管口周圍,活組織檢查有助於診斷的確立。病理檢查可見膀胱黏膜內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血尿或膿尿,尿頻、尿急、尿痛,尿痛不因排尿而減輕排尿困難,嚴重者甚至出現尿瀦留。症狀多反覆發作而趨於慢性,病人常有過敏史或哮喘史。
併發症
病變累及雙側下段輸尿管時,可造成上尿路梗阻積水為本病併發症
診斷
有過敏或哮喘史;反覆發作的慢性膀胱刺激症狀;外周血嗜酸細胞增多;尿化驗有蛋白尿血尿或膿尿;中段尿培養陰性;IVU可顯示輸尿管擴張或反流膀胱鏡檢查並取活體組織檢查確診。
鑑別診斷
1.急性膀胱炎 也可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甚至出現血尿。但常以尿頻、尿急為主且尿中可有大量白細胞無過敏史或哮喘史,血常規檢查無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經抗生素治療血尿可迅速消失健康搜尋。
2.腺性膀胱炎 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但外周血無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膀胱鏡可見乳頭狀物而非廣基新生物活檢可明確診斷。
3.間質性膀胱炎 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但日夜尿頻明顯,尤其在膀胱充盈時有劇痛排尿後減輕為特徵性症狀,膀胱鏡檢查可見淺表潰瘍而非廣基新生物,活檢可明確診斷。
特殊類型的膀胱炎很多,包括慢性膀胱三角炎、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假膜性膀胱炎、壞死性膀胱炎、氣性膀胱炎、鹼性沉著性膀胱炎、化學性膀胱炎等。
治療
1.抗組胺及類固醇藥物套用。
2.認真尋找變應原避免抗原刺激,並行脫敏療法
3.繼發感染套用抗生素,尿路刺激症狀明顯可用舍尼亭等。
4.局部病灶可行電灼、電切或膀胱部分切除術。
預後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預防: 儘管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但認真查找致敏原因減少或避免抗原刺激為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