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視空間知覺上,心理學家一直探討兩個問題:(1)我們視網膜是二維的,有沒有“距離感受器”,那我們是怎么能夠知覺到三維的視覺呢?(2)如果視空間知覺的獲得是得益於雙眼協調並用,那為何在許多時候僅憑單眼仍舊能夠獲得準確的空間知覺? 概括以往資料,空間知覺依靠許多客觀條件和機體內部條件或線索並綜合有機體的已有視覺經驗來達到。總而言之,視空間知覺的線索包括單眼線索與雙眼線索。其中單眼線索強調刺激本身特點,雙眼線索則強調雙眼的協調活動所產生的反饋信息 。
單眼線索的種類
(1)對象的相對大小
(relative size)對象的相對大小是距離知覺的線索之一。 小圓點好像離我們遠些,大圓點好像離我們近些。對於熟悉物體的判斷則有所不同,高矮不同的兩個熟人,如果現在你看到那個本來矮小的人顯得高大些,而那個本來高大的人看起來矮小些,那么,你便會覺察到前者離你近些,後者則離你遠些。
(2)遮擋
(occlusion)如果一個物體被另一個物體遮擋,遮擋物看起來近些,而被遮擋物則覺得遠些。物體的遮擋是距離知覺的一個線索(見圖)。 如果沒有物體遮擋,遠處物體的距離就難以判斷。例如,高空的飛機倘若不與雲重疊,就很難看出飛機和雲的相對高度。
(3)質地梯度
(texture gradient)。視野中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大小及投影密度上的遞增和遞減,稱為質地梯度。當你站在一條磚塊鋪的路上向遠處觀察,你就會看到越遠的磚塊越顯得小,即遠處部分每一單位面積磚塊的數量在網膜上的像較多。看圖中的兩個圖形, 上部質地密度較大,下部質地單元較少,於是產生了向遠方伸延的距離知覺。
(4)明亮和陰影
(light and shadow)。我們生活在一個光和陰影的世界裡。它幫助我們感知體積、強度、質感和形狀。黑暗、陰影仿佛後退,離我們遠些;明亮和高光部分得突出,離我們近些(見圖)。 在繪畫藝術中,運用明暗色調,把遠的部分畫得灰暗些,把近的部分畫得色調鮮明些,以造成遠近的立體感。
(5)線條透視
(linear perspective)。同樣大小的物體,離我們近,在視角上所占的比例大,視像也大;離我們遠,在視角上所占的比例小,視像也小。平行線,如火車軌道, 會在遠處匯聚。匯聚線越多,知覺的距離越遠(見圖)。
(6)空氣透視
(atmosphere perspective)。由於空氣的散射,當我們觀看遠處物體時都會感受到:能看到的細節就越少;物體的邊緣越來越不清楚,越來越模糊;物體的顏色變淡,變得蒼白,變得灰濛濛的。遠處物體在細節、形狀和色彩上的這些衰變現象,稱為空氣透視。當然,空氣透視和天氣的好壞很有關係。天高氣爽,空氣透明度大,看到的物體就覺得近些;陰霧沉沉或風沙瀰漫,空氣透明度小, 看到的物體就覺得遠些。如圖所繪的“布里斯托的寬碼頭”, 其中不僅利用了空氣透視原理,還綜合運用了質地梯度、遮擋、線條透視及相對大小和相對高度等線索。
(7)運動視差
(motion parallax)。頭只要稍微一轉動,物體與視野的關係就變了。這種由於頭和身體的活動所引起的視網膜物像上物體關係的變化,稱為運動視差。當我們運動時,原來靜止的物體看上去也在運動。坐過火車的人有這樣的經驗:在火車上注視窗外的一個物體,如一座房子,那么,比房子近的物體向後運動,物體越近,運動得越快,而注視點遠處的物體則和你同時運動,物體越遠,運動速度越慢。
(8)眼睛的調節
人在看東西的時候,為了使視網膜獲得清晰的物像,水晶體的曲率就要發生變化:看近物時,水晶體較凸起;看遠物時,水晶體比較扁平。這種變化是由睫狀肌進行調節的。睫狀肌在調節時產生的動覺,給大腦提供了物體遠近的信息。不過,調節作用只在幾米的範圍內有效,且分辨力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