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冠華與龔澎

內容介紹

作者以一個女兒的獨特視角和摯切情感,為讀者展示了一代外交奇才喬冠華和龔澎的傳奇人生和三十年風雨同舟的動人情感。本書還首次披露了龔澎去世後,喬冠華晚年走過的滄桑,並講述了所謂喬家的“家變”,作為喬冠華的子女第一次回應了關於喬家“家變”的種種傳聞。

作者介紹

喬松都,1953年生人,1977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後任解放軍262醫院軍醫,20世紀80年代赴法國學習,90年代赴美國學習。現在國務院所屬單位工作。

作品目錄

代序前言上篇母親龔澎第一章在顛沛流離中成長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爺龔鎮洲 姥姥徐文 從橫濱到廣東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聖瑪麗亞女中第二章媽媽的青春之歌 未名湖畔 親歷“一二·九”學生運動 第一次記者招待會 敢死隊員 傳播《紅星照耀中國》第一人 抉擇 馬列學院第一期學員第三章太行情深 巧遇彭德懷 劉白羽憶龔澎 一段動人的故事第四章霧都六年 走進紅岩村 曾家岩號 周恩來初試龔澎 皖南事變前後 《新華日報》女記者甩尾巴 中共第一位新聞發言人 輔導周恩來學英文 生離死別第五章激情歲月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緣千里來相會 純陽洞的故事 化龍橋二重奏 斷腸人找到心上人 第一個家 第一個孩子 戰鬥在敵人心臟 重慶談判前後 三個美國士兵要見毛澤東 陪同毛澤東會見美國友人 與社會各界的交往 老記者重訪團第六章走向新中國 北平軍調處 上海馬斯南路號 第一份外文期刊《新華周刊》 緊急撤退 創辦《中國文摘》 首任社長老喬 香港流年碎影 北上參加新政協會議第七章主持新聞工作 開國 政務院的花名冊 組建情報司 老外交部街號 另起爐灶 制定新法規 言傳與身教 死馬當活馬醫 重要的是客觀報導 外國記者到西藏 採訪大陳島 毛主席來到新聞報導組:龔小姐,你好啊! 組織記者盛會 新聞發言的奠基人 當好中央的耳目喉舌 冷眼向洋看世界 創業時代:一個難忘的晚上 一部獲百花獎的新聞紀錄片第八章外交生涯 年日內瓦會議亮相 萬隆會議與“克什米爾公主號”空難 年日內瓦會議 亞非歐國之行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訪華紀實 埃德加·斯諾重訪中國(一) 埃德加·斯諾重訪中國(二) 與愛國作家韓素音的交往 難忘的合作 第一個電視採訪中國領導人的西方記者格林第九章新聞司的當家人 同事眼裡的龔澎 為培養新中國外交人才盡心竭力 敢於為下級承擔責任 婦女半邊天 縣委農工部部長龔澎第十章陽光明媚的家 台基廠國際和平委員會大院 國際俱樂部瑣記 無量大人胡同號 報房胡同溫馨的家 爸媽共同的小名 媽媽沒有走 以身教者從 慈母 媽媽和老疙瘩的朋友 啟蒙 鋼琴夢 北戴河的天倫之樂 媽媽教練第十一章疾風識勁草 勢如破竹 夾著尾巴做人 龔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 難忘的除夕之夜 請讓龔澎同志坐下! 堅決頂住! 老喬,過來聽《國際歌》! 九十一人大字報 在東交民巷上班的日子 望著面色蒼白的龔澎,周總理沉默了 最時髦的裝束 最後一別 媽媽送我“上山下鄉” 媽媽的來信 最後的四口之家第十二章春蠶絲盡 三月八日雪花飄飄 重託 周恩來探視:冠華同志,你要堅強一些! 我捧著媽媽的骨灰 阿格不在了嗎? 尾聲下篇我和父親第一章尋根 蘇北東喬莊 博學少年與馬克思主義 東京帝國大學 留德同學第二章初展才華 “喬的文章頂得上兩個坦克師” 轉折 哲學家的爭論 雙飛燕第三章建國初期 出席年聯合國安理會 板門店停戰談判 與開城的不解之緣 第一次見父親第四章筆桿子 北戴河的秀才們 論戰後面的故事 茅台酒 軍隊進行曲 文開一代外交風第五章回望雙親 珠聯璧合 我和龔澎可不是一般的夫妻 慈父 寓教於樂 老黃牛 和爸爸一起摸彩 逛廠甸第六章從走資派到復出工作 一邊挨斗,一邊工作的走資派 打倒“陳、姬、喬”以後 復出 父母的牽掛 連夜鏖戰—五二○聲明第七章爸爸失去了一半生命 永遠沒有仙客來 不思量,自難忘 媽媽出遠門的日子 天涯若比鄰 與陳老總的一段交往 爸爸與詩第八章走向事業高峰 爸爸要去聯合國 綠色中國—長城掛毯 搭令,我要動身了! 途中插曲 “喬的笑” 與華裔雇員在一起 老同學聚會 歸來 出名後的新問題 起草中美《上海聯合公報》前後 聯大紀實 友情·親情第九章突如其來的變遷 百味人生 年的父親 爸爸的心事 哥哥為什麼要搬走 我是怎樣離開家的 家,沒有了—搬離報房胡同 少年已識愁滋味 寫給媽媽的信 天涼好個秋 中南海西花廳 每逢佳節倍思親 與爸爸分別的日子 祈禱與守望第十章重新走近父親 心結 爸爸,我想對你說 母親十年祭 和你媽媽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天也沒有忘記 小手指姑娘 爸爸的書桌 與夏衍的半世之交第十一章最後的日子 過去的事情一風吹 最後的晚餐 永別 尾聲後記朋友的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