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喜馬拉雅地區有大約5.5萬座冰川,擁有的水資源占世界淡水資源的40%,它們是世界7大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並有數億人依靠它們生存。幾百萬年來,當地的水文循環通常都是一個自延續機制。
然而,喜馬拉雅冰川(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冰川)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正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消退。據一些研究預測,今後的半個世紀從這座山脈流下的水流將會顯著減小,而冰川也將在2162年徹底消失不見。雖然逆轉、阻止或者放慢全球變暖的進程可能還是我們當前的能力無法達到的,但事實上適應未來這裡的現實是我們能夠做到的,而不是一種選擇,因為不做我們就將等死。適應環境是人類最擅長的一點,我們從非洲雨林被綠草如茵的開闊大草原所替代開始,就一直在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由來
考慮到喜馬拉雅冰川的消退以及它們的水管理能力的喪失,顯然需要一些替代策略。中國設計師、工程師鄭志、趙洪川和宋東柏已經提議把人類科學獨創性與可持續未來的實用和可預見性版本相結合,喜馬拉雅水塔給2012摩天大樓大賽的評審團留下了深刻印象,獲得了2012年EVOLO美國摩天樓設計競賽一等獎。
該作品創意在於引起人們關注世界範圍內的氣候變化對高原環境的影響,設計者利用摩天樓技術,根據季節及氣候變化服務蓄水,並幫助調節水資源合理利用。設計創造性地提出通過收集水淨化後,凍結成冰,根據氣候情況,使其在冰與水間合理轉化,以便存儲供將來使用。
這項已有6年歷史的競賽的意圖是“發現年輕天才,他們的想法將會改變我們對建築及其與自然和建築環境的關係的理解”。雖然喜馬拉雅水塔自身並不是一座摩天大樓,但是它非常高:每座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之間的預期溫差,對它作為儲水和疏散水的裝置的功能至關重要。就像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本身,這些塔將在頂部儲存冰,在底部儲存水。
選址
該提議構想把一系列水塔健在當前被正在不斷消退的冰川占領的喜馬拉雅地區。該設計結合中央通風孔,冷空氣進入後,與整體冷卻設備一起冷凍水,並把它儲存在位於雪線以上的4個柱形結構內。在夏季季風期,這些水塔會通過堅固的支撐性基部吸收水分。就像天然植物一樣,被吸收的水用來鞏固該塔的供水功能,與此同時,過剩的水會被“扣押”下來,避免下游低洼地發生洪水。從水塔的基部穿過的一個創新性的網狀水疏散管道,將會在這裡合併空間,形成鐵路,方便人和貨物從該地通過。如果能建設足夠數量的這種水塔,它們通過人造方式在取代高山冰川的天然水管理功能方面將會起很大作用。一旦建設完成,喜馬拉雅水塔就能利用降雨、降雪、陽光和風等自然環境推動它們的操作,儘量減少它們的生態足印。
問題
作為一項設計研究,喜馬拉雅水塔適當掩飾了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工程學挑戰,比如建設、操作和資金問題等。
對環境影響
需要考慮一座水塔的實際建設過程、它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還要考慮當前大部分喜馬拉雅地區人口稀少,相對無污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奇蹟等問題。
資金問題
現在要在從阿富汗到中國西部地區的這片非常遼闊的高海拔地區建設幾十,甚至是幾百座喜馬拉雅水塔,這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這是必須考慮的。人和建築材料可以用卡車或者空運到建築工地,但是建設這種水塔的費用將像塔本身一樣高。
最終,與不行動相比,錢和髒亂可能算不得什麼。沒有冰川儲存和逐漸把水分散到周圍的窪地,在那裡工作和耕作的超過幾十億人的生命將會受到每年反覆出現的洪水和乾旱的威脅。未來幾個世紀的生活成本和維持生計的費用,將會遠遠超過在未來幾十年建設喜馬拉雅水塔網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