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喉疳之病因主要是以濕熱為患,因脾失健運而痰濕阻滯,日久郁而化熱,並津液內耗;肝失疏泄,經絡不通,木郁犯土,虛火、實火相兼,熏蒸咽喉至黏膜腐潰,腐肉脫落,疊若蝦皮。 本症多因喉部結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風熱灼傷咽喉,也有由於胃熱所致。其症狀為咽喉或上顎出現大小不等的黃白色點狀潰瘍;有時退有頭痛寒熱等全身症狀。
① 系指疳生於咽喉的病證。類今之奮森氏咽峽炎、咽部梅毒等。
② 系指雙蛾症。《洞天奧旨》卷十二:“喉疳之瘡,即雙蛾之症也。”參見喉蛾條。
病因
本病原因頗多:首先外受風熱,熱灼肺陰,咽喉失養可致本病。治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湯加減。其次胃經蘊熱或過食膏粱厚味,火熱上攻咽喉也可致本病。
治療
治宜清熱解毒,用黃連解毒湯加減。再其次楊梅結毒未盡,潛伏血脈之中,其毒結咽喉也致本病,治宜解毒去腐,用五寶散加減。
辯證施治上主張化濕清熱,益陰利咽。選方以赤芍、白芍、黃芩、澤瀉、玄參、射干、桔梗、牡丹皮為主。其中,赤芍與牡丹皮相須為用,涼血散瘀,既能清血分分實熱,又能治陰虛發熱,澤瀉配合黃芩清化泄熱,是針對濕熱的主要矛盾而設;白芍既有平肝斂陰之功,又有緩急止痛之效,與赤芍共用,一散一收,相得益彰,玄參瀉火解毒而利咽,養陰生津,去上浮之虛火;射干清熱利咽消痰;桔梗祛痰排膿,宣肺利咽,且起引經作用。如見脾胃濕重去玄參,酌加薏米、淮山藥、炒白朮、炙黃芪;胃火熾盛酌加梔子、知母、掛金燈、牛蒡子。
本症多因喉部結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風熱灼傷咽喉,也有由於胃熱所致。其症狀為咽喉或上顎出現大小不等的黃白色點狀潰瘍;有時退有頭痛寒熱等全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