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崇陽銅鼓

商代晚期崇陽銅鼓

此展品為商代晚期文物。高75.5厘米,鼓面直徑39.5厘米,重42.5公斤。這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銅鼓,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銅鼓的結構與木腔皮面鼓非常相似,除鼓面外,鼓身、鼓足刻滿雲雷紋,猶如許多生動的面孔,伴隨著鼓聲,帶給人們視覺和聽覺的多重體驗。1977年出土於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汪家嘴。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商代晚期文物。高75.5厘米,鼓面直徑39.5厘米,重42.5公斤。出土時間:1977年,出土地點: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汪家嘴。尺寸:高75.5厘米,鼓面直徑39.5厘米,重42.5公斤

在遠古時代,鼓被賦予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擊鼓時發出的隆隆聲響與天上的雷電轟鳴十分相似,演奏時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象徵大地震動,萬物復甦,因而成為人神溝通、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作為人類最古老並使用至今的樂器,鼓的使用被滲透到不同民族的社會生活中,用於官方祭祀、宴樂、儀征和軍事等儀式場合,也出現在民間戲曲、舞蹈、音樂和宗教活動中。銅鼓的演奏方法有很多種,平放、懸掛、抬著橫擊等,可用手拍打也可執錘敲擊。不同類型銅鼓的音色都很純和,單面鼓振幅大餘音較長,雙面鼓振幅小共鳴聲悶,餘音較短。

這件銅鼓是1977年湖北省崇陽縣的一位村民在被河水沖刷的岸壁上發現的,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銅鼓,考古學家認為它屬於商代晚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崇陽銅鼓由鼓冠、鼓身和鼓座三部分組成。它的鼓冠好似一座屋檐高聳的廟宇,又像是一個圓形嘴巴的小動物面孔。鼓面呈橢圓形,仿牛皮鼓面,光素無飾。鼓座呈長方體中空,圓形的孔可能作為懸掛的穿孔,沿鼓腔兩端邊緣各有三排細密的乳釘,這是模仿木鼓蒙鼓面所用的釘。除了鼓面之外,整個鼓身及鼓足刻滿雲雷紋,結構上與木腔的皮面鼓非常相似。當我們從正面觀賞這件銅鼓,會發現很多表情生動的面孔,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或是在凝思,或是在發獃,伴隨純和的鼓聲,帶給我們視覺和聽覺的多重體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