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功老生以唱為主,那么他的動作性就比較次要,動作幅度較小,態度比較安閒從容,唱的時候總是比較沉著安穩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進宮》的楊波,《捉放曹》的陳官,《擊鼓罵曹》的禰衡,《文昭關》和《魚腸劍》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空城計》、《雍涼關》、《戰北原》、《脂粉計》、《七星燈》等劇的諸葛亮,《四郎探母》的楊延輝,《碰碑》的楊繼業。《桑園寄子》的鄧伯道,《讓徐州》的陶謙,《逍遙津》的漢獻帝等等,都屬於唱工戲。還有一種介乎唱工戲和做工戲之間的以念白為主的戲,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審潘洪》的寇準,《審頭刺湯》的陸炳,《審刺客》的閔覺等,都屬於這一類。由於大段念白很難掌握,從表現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戲,難度大得多,所以這類戲現在很少演出了。
京劇按照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行當及其劇目的方法,為的是便於演員掌握所扮演角色的表演特點,同時根據自己的各種條件來選擇適合於自己演出的劇目。
京劇各個行當中的藝術流派的形成,和這種劃分行當的方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就在這種以表演的側重點來劃分行當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擅長某種行當的表演特點(包括特技)的傑出演員。這些演員,又由於各自的天賦條件,師承來源,接受、理解和表現的能力,文化修養,技巧水平,社會經歷,藝術實踐的積累,以及對於生活的感受和反應的深淺程度等等各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具有獨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藝術風格的藝術流派。比如同是唱工老生,就分成譚(鑫培)派、孫(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儂)派、余(叔岩)派、劉(鴻聲)派、高(慶奎)派、言(菊朋)派、楊(寶森)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響的是麒派和馬派。實際上,譚派和余派並不僅僅以唱工見長,譚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俱佳,文、武兼擅的藝術家。按照表演的側重和分工來劃分行當,判別劇目,並不是絕對的,更不能機械呆板加以分類。有很多戲都是唱做並重,或是文武兼蓄的。實際上純粹唱工戲或單純做工戲,是並不多的。只能說是側重某一方面。絕大多數的做工戲,也要唱,只是唱得少一點。而唱工戲也必須表演人物,不能一味地傻唱,只是說這齣戲主要通過音樂形象來感染人。但是只唱而不表演,只能聽不能看,那就不是真正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位京劇演唱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