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4年11月15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52-1956年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7-1958年 復旦大學化學系進修。
1958-1962年 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副博士學位。
1962-1985年 南京大學絡合物化學研究室及配位化學研究所任講師,副教授。
1985-1986年 英國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訪問學者。
1986年至今 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任教授。
早年喪父,深知生活艱難,從小珍惜學習機會,喜愛自然科學。中學時代,受化學教師的影響,顯示對化學的濃厚興趣。195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化學系,由學校推薦,公派留蘇。出國前在復旦大學化學系進修一年,師從嚴志弦先生,在溶液配位化學方面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58年12月到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攻讀學位。在著名無機化學家、科學院院士V.Speqing教授指導下,從事低價鎢鉬配位化學的研究,發現低價鉬具有形成金屬間多重鍵的傾向,論文受到好評。她是當時莫斯科大學同屆中國研究生中各科成績取得全優的兩名研究生之一。1962年唐雯霞學成回國,開始在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講授稀有元素化學,並繼續從事低價鎢鉬配位化學研究。此時正值南京大學絡合物化學研究室籌建之中,唐雯霞被任命為絡合物研究室副主任,協助戴安邦先生組織和領導該室的研究工作。1978年在絡合物研究室基礎上成立配位化學研究所,唐雯霞任副所長。
1985年9月唐雯霞赴英國牛津大學在國際知名學者R.J.P.Williams領導的無機化學實驗室作訪問學者一年。回國後,即積極參加南京大學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籌建工作,1990年任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在她領導下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4年在國家教委所屬實驗室評估中被評為A級,為1995年全國化學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評為A級打下了基礎。此外,她還先後擔任國家教委科技委員會化學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審組成員,《化學學報》常務編委,《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無機化學學報》編委,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她還在1989年及1993年組織並主持了全國第一屆、第二屆配位化學學術會議,對推動我國配位化學的發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30多年來,唐雯霞一直以配位化學和生物無機化學作為研究方向,早在莫斯科大學學習和研究低價鎢鉬配位化學期間,唐雯霞就開始意識到金屬離子及其配合物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1964年絡合物研究室做方向調研時,閱讀了大量有關文獻,了解到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生物固氮過程中都有大量金屬酶和金屬蛋白參與,因此研究生命物質——蛋白質、核酸等為配體的生物大分子金屬配合物引起了她強烈的興趣,為以後她以配位化學與生物配位化學作為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礎。
成就榮譽
鉑配合物抗癌作用和機理的研究
十年動亂後,唐雯霞開始了金屬配合物抗癌作用的研究,當時順鉑(第一代鉑抗癌藥物)因其高毒性尚未被批准用於臨床。為了降低順鉑毒性,發展新一代低毒高效抗癌鉑配合物,必須了解順鉑類化合物的構效關係,以及順鉑抗癌作用機理。從1976年開始唐雯霞系統研究鉑配合物的結構和抗癌活性關係,將已有的定性關係定量化。在所得構效關係指導下,合成篩選了上百種PtⅡ、PtⅣ抗癌配合物,從中發現數種毒性較順鉑低,活性與順鉑相當,脊髓毒又較碳鉑(第二代鉑抗癌藥物)小的低毒高效新型鉑抗癌化合物,其中寧辛鉑更為突出,完成了它在臨床前的所有毒理、藥理試驗,有望發展成為新藥。為了闡明鉑配合物的抗癌作用機理,她研究了順鉑與核酸組成物及多、寡核苷酸的作用。發現在pH=7順鉑與核苷酸,聚苷酸,寡苷酸以及DNA作用時,不僅可和多、寡核苷酸及DNA單股相鄰兩個鳥嘌吟基的N7、N7原子結合形成國際公認的N7N7鏈內交聯模式,尚能和相鄰兩個鳥嘌吟基的N7、N1原子結合,形成N7N1鏈內交聯模式。並用NMR證實了N7N1結合可完全阻斷G-C對氫鍵形成,而N7N7隻使G-C對間氫鍵削弱。由此提出N7N1是比N7N7交聯更可能是順鉑中斷癌細胞中DNA複製的原因。有關N7N1鍵合形式的存在被較後發表的國外學者的文章(Chem.Commun.,432,1989)所得類似結果所肯定。有關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為了解決順鉑類藥物的抗藥性機理,唐雯霞和學生深入研究了若干PtⅡ、PtⅣ配合物與金屬硫蛋白(MT)的作用,確定了順鉑能誘導兔肝鉑化金屬硫蛋白的生成,首次從體內分離、表徵得鉑化金屬硫蛋白(新蛋白)Pt2Zn5MT-1,Pt2Zn5MT-2的兩個亞型,首次測得鉑化硫蛋白的穩定常數。用光電子能譜確證PtⅣ在體內被還原成PtⅡ狀態存在並和MT結合生成PZn5MT。在體外亦能為MT還原為PtⅡ,並與MT協同結合。結果對尋找降低順鉑毒性的新途徑及闡明順鉑抗藥性機理有重要意義。此外,她深入研究了抗癌活性有機錫化合物R2Phen SnCl2和DNA的作用,首先發現它與順鉑不同,並非如國外一般認為的是和DNA結合而是能使DNA骨架鏈裂解。所得結論對了解有機錫抗癌作用機理有一定意義。
金屬酶、金屬蛋白的溶液結構、功能和模擬
生物無機化學是研究生命體系中金屬離子及其配合物存在狀態和功能的科學,是配位化學和生命科學交叉的前沿學科。金屬離子在生命體系中主要是通過金屬離子與體內的酶、蛋白或核酸的相互作用以及存在體內的金屬蛋白、金屬酶行使其功能,因此通過現代物理方法來研究它們的結構、構象以及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十分重要。在英國訪問期間,唐雯霞刻苦鑽研,用多維核磁共振技術,研究了與電子轉移有關的金屬蛋白—細胞色素c(cyt c)的溶液構象,闡明了疊氮取代cyt c的軸向配體甲硫氨酸Met 80引起的構象變化。回國後,唐雯霞用2D-NMR方法深入研究了含血紅素基蛋白中軸向配體對蛋白分子結構和功能的影響。近年來完成了分子量為12500的咪唑結合細胞色素c結構的NMR全解析,首次弄清了細胞色素c中軸向配體甲硫氨酸-80被外源配體取代所引起的蛋白分子結構的動態變化,包括5個α螺鏇,3個r轉角的蛋白鏈盤繞摺疊三維構象的改變,血紅素疏水區的重組。確定了鍵合配體的周圍環境,配體相對於卟啉面取向,以及由此引起的蛋白的功能——氧化還原電位的改變。完成了國外有關著名學者及同行十多年前即已開始研究而未獲成功的工作,被美國Inorg.Chem的審稿人評價為“本工作是用NMR研究順磁性金屬蛋白能得到如此多結構信息的佳作”。
已知cyt c有多種異構體存在,鹼式異構體一般在pH>9.5介質中形成。唐雯霞及其學生在研究配體取代cyt c中Met80的同時,發現弱配體Py等在中性介質能引發cyt c中賴氨酸72、79 (Lys72、79)及Met 80與Fe的競爭配位,使鹼式cyt c在中性介質中出現,且更有利於其中一種Lys配位的鹼式cyt c的生成。用2D-EXSY研究和闡明了天然cyt c,吡啶結合以及cyt c,Lys72,79配位的鹼式cyt c之間的交換動力學,被國外同行譽為取得了“不僅是高度重要而有意義的結果,且與近來發表的有關蛋白摺疊結果相互驗證”。此外,還發現在生理條件下順鉑不僅可結合於細胞色素c表面的組氨酸33及Met 67,亦可和軸向配體Met 80配位,生成Lys 79或水為軸向配體的鹼式及高自鏇態cyt c從而改變了蛋白的電位,干擾了cyt c的電子傳遞功能。
模擬金屬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合成一系列模型化合物是研究金屬酶和金屬蛋白結構與功能關係的另一重要的途徑。多年來唐雯霞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錳酶和單加氧酶的模型化合物,獲得了大量有關結構對功能影響的信息。
為了闡明Cu,Zn-SOD酶的結構和功能關係,唐雯霞系統合成了大量咪唑橋聯同金屬、異金屬雙核、多核模型化合物,測定了它們的結構,用低溫溶液ESR及單晶ESR研究了它們的電子結構,並與它們的生物活性作了關聯。在系統研究了SOD酶模型物的結構和功能關係中,發現咪唑橋聯模式對SOD酶的活性和咪唑橋的斷裂起重要作用,具有與SOD相同結構的咪唑橋聯Cu,Zn 四方錐底面的構型較咪唑橋聯Cu,Zn 2個四方錐頂角的構型具有更高活性。並在其催化過程中檢測以軸向和Cu結合形成的中間態,闡明了Cu,Zn-SOD酶中咪唑橋聯方式對其活性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在設計合成錳的SOD酶,以及PS-Ⅱ光合成系統的模擬物時,唐雯霞和她的學生得到了系列結構新穎一維鏈式、二維層狀及三維網狀結構的MnⅡ、MnⅢ、MnⅣ及混合價態Mn的配合物。其中數種具有Mn-SOD的結構特點,並具有比已知模型化合物催化活性高的活性。並對其催化機理進行了闡明。
低維及螺鏇體超分子的結構和功能
在超分子組裝和功能性超分子配位體系方面,唐雯霞的研究組發展了一種定向合成異多核配合物的新方法,用此方法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結構新穎的橋聯異核金屬配合物,無限鏈狀、無限層狀及無限網狀結構強鐵磁性配合物,為發展低維分子磁體和分子導體提供了新途徑。J.C.S.Dalton Trans.的審稿人對她和合作者在J.C.S.Dalton Trans上發表的低維磁耦合體系的系列工作評價為“高標準非常有意義的創新體系,建議要鼓勵作者繼續利用該雜誌作為發表他們的優秀工作的論壇”。
在無機DNA螺鏇體方面她發現多聯吡啶端式取代基及多聯吡啶中二聯吡啶間的間隔基連線位置能調控螺鏇結構的形成,增加五聯吡啶兩端的甲基取代基有利於與Ag,Mn等離子形成螺鏇結構。在間隔基連線位置由6,6’改為6,5’不僅減少和CuⅠ,AgⅠ形成雙股螺鏇的張力,而且還能形成6,6’連線配體所不能形成的CuⅡ的雙股螺鏇。表明螺鏇體的形成不僅取決於金屬離子的配位構型及配體的組成及柔性,而且和多聯吡啶取代基的存在及二聯吡啶間連線基的連線方式亦有重要關係。
無機套用化學
唐雯霞不僅對一些前沿交叉領域作了許多創新工作,而且亦很重視套用基礎研究工作,根據國民經濟需要發展了一種用表面活性劑和MnPO4表面改性的TiO2化纖用消光劑,具有分散性好和減緩鈦白對化纖光氧化催化作用的特點。1978年該項成果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教育成果
唐雯霞治學勤奮,態度嚴謹,思想活躍,勇於開拓創新。幾十年如一日,不論寒暑從不鬆懈。她對青年教師和學生嚴格要求,善於引導又愛護備至,學生所寫的論文初稿要和學生多次討論、反覆修改才能定稿。
多年來,唐雯霞培養了30多名博士研究生,40多名碩士研究生,數名博士後研究人員。她培養的博士中有3名獲洪堡獎學金,3名獲中國化學會優秀青年化學家獎,絕大多數博士畢業生到美、英、德、日本、義大利的著名大學接受博士後訓練,有的已成為助理教授、副教授。留在國內的也已成為各單位教學科研骨幹。
唐雯霞對青年教師、中年教師熱心扶持,關心和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學習中的問題,深受中青年教師敬重,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和為人的楷模。
獲得榮譽
30多年來唐雯霞同志辛勤耕耘,碩果纍纍,為我國配位化學事業做出了貢獻。她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省部級二等獎,省科技大會獎,以及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等獎勵。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近250多篇,曾多次在國際配位化學會議、國際套用生物無機化學會議上作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曾在美國Verment大學、義大利Florence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和香港大學等作學術訪問和講學。
代表性論著
1 唐雯霞,曲筠,張士勇等.順-[Pt(NH3)2Cl2]和DNA鍵合機制的模型研究.中國科學B輯.1985,(7):598
2 唐雯霞,陳東,劉之俊等.洣唑橋異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他催化歧的功能.中國科學B輯.1991,(l):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