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又名:《唐人五言長律清麗集》,《唐律清麗集》。全書六卷。
由(清)徐日璉、沈士駿輯。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一七五七年)春,鄉試殿試均不考經判,而改試五言八韻唐律。於是徐、沈二人趕編了一部專收唐人五言長律的選集,分應制、應試、酬贈、紀述四門,自四韻至百韻,均有選錄。這是一部供應舉子投考學習的投機書。卷首有二十二年孟冬望日沈德潛寫的序。徐日璉、沈士駿都是沈德潛的同鄉和學生,沈又是沈德潛的族孫,大約此書是在沈德潛指導之下迅速編成的。雖然是一部應試投機書,但專選唐人五言律詩的集子,卻只此一部。
此書每卷第一行題作《唐人五言長律清麗集》,這是全名。面頁題作《唐律清麗集》,這是書名。書口題作《清麗集》,這是簡稱。"清麗"是選詩的標準。所選詩詳於初、盛唐,略於中、晚唐,而選杜甫詩最多,仍是高棅以初盛為正宗的觀點。
成書背景
盛清一代儘管各體詩歌並行,而律體尤為人關愛,專選或合選五律、七律及五言長律的選本不下數十種之多,也是此前所未曾有的。![](/img/1/dca/nBnauM3XwUDN3YDO5gDO1UDN5MTMyYjMzYTO2MTNwAzMxAzL4g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可誰也不會料到,入清以後,它的命運居然發生了某種戲劇性的轉變。 試帖詩的再度受重視,從總體上看,當是清代文教昌盛、學術興隆的結果,而其直接的動因還是來自科舉。清承明制,開國後以八股取士,故清初一段時間裡試帖詩仍無人問津。至康熙中葉,朝議以為單試八股無以顯現士子的文學修養與才能,遂有加試試帖詩的動議,事雖未果,卻已產生一定的社會反響,促使人們開始重視對試帖詩的研習。而要找尋學習的樣板,當然非唐人莫屬,一批唐試帖詩的選本便應運而生。 乾隆二十二年(1757)“詔剔舊習,求實效,移經文於二場,罷論、表、判,增五言八韻律詩”;又“四十七年移置律詩於首場試藝後”。這樣一來,自然又掀起了一陣選讀唐人試帖詩的旋風,一時間出現大量選本,如:張尹《唐人試帖詩鈔》四卷,乾隆二十二年刻本;王錫侯《唐詩試帖詳解》十卷,另惲鶴生、錢人龍編《全唐試律類箋》十卷,張桐孫《唐人省試詩箋》三卷,範文獻、黃達、王興謨合編《唐人試帖纂注》四卷補編一卷,以及鍾蘭枝《唐律試帖箋釋》等,均刊於乾隆年間。至於由試帖詩而擴展到選錄唐人五言長律,如徐曰璉、沈士駿編《唐人五言長律清麗集》六卷,蔣鵬翮《唐詩五言排律》三卷,梁國治《唐人五排選》五卷,沈廷芳、陸謙編《唐詩韶音箋注》五卷,以及將應試詩與應制詩合選合刊,如李因培選評、凌應曾注《唐詩觀瀾集》二十四卷,周京、王鼎等編《唐律酌雅》七卷,陶元藻輯評《唐詩向榮集》三卷等,亦皆刊刻於乾隆二十二至二十五年間,自不能不與科考改革相關。
總計以上知見書目,僅乾隆一朝刊行的唐試帖詩選本(包括稍稍擴展範圍的)就有18種之多,加上康熙中葉以後的8種,共26種(未曾著於典籍並流傳至今的當更多),這與宋明間僅4種入錄相比,對比鮮明。於此當可表明,清康、乾之際確有一股修習試帖詩的熱潮存在,競選唐人試帖即其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