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唐菖蒲大造橋蟲
學名:AscotisselenariaSchiffer-mülleretDenis
類屬:鱗翅目,尺蛾科
分布與危害
分布與危害
主要分布在我國浙江、江蘇、上海、山東、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廣西、貴州、雲南等地。除為害唐菖蒲外,還為害月季、錦葵、薔薇、菊花、一串紅、萬壽菊、萱草等。
該蟲主要是以幼蟲蠶食葉片,造成葉片穿孔和缺刻。發生嚴重時,葉片被食僅留葉脈。有時花蕾、花冠也受其害。影響植株的正常開花結果。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18毫米,翅展38-40毫米,體淺灰色,觸角鋸齒狀,每節上有灰至褐色叢毛。頭部細小,複眼黑色,頭、胸交界處有1列長毛。前翅灰黃色,外緣線由半月形點列組成。中室斑紋為白色,四周有黑褐色圈。
卵長橢圓,直徑月0.7毫米,初產時為青綠色,上有許多小顆粒狀突起,堅厚強韌。
老熟幼蟲體長約38-49毫米,胸被側面密布黃點。背線甚寬,直達尾端,亞背線黑色,氣門線黃褐色。
蛹深褐色,長約14毫米,尾端尖銳。
發生規律
發生規律
河北地區1年發生3代,世代重疊,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4月下旬成蟲羽化,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成蟲一般將卵產在葉背、枝條上、土縫間等處,卵期約7天。初孵幼蟲借風吐絲擴散,行走時常曲腹如橋形,不活躍,常擬態如嫩枝條棲息。幼蟲為害期在5-10月。10月老熟幼蟲入土化蛹越冬。長江下游地區1年發生4-5代,高溫夏季只需要40多天就可完成1代。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
(1)捕殺成蟲,利用成蟲飛翔力不強,可人工用捕蟲網捕捉。
(2)利用成蟲具有趨光性,可用黑光燈誘殺。
(3)加強栽培管理,冬季翻土,將周邊雜草清除,以消滅卵塊,減少蟲源。
(4)保護和利用天敵,主要有追寄蠅、螳螂、胡蜂、獵蝽、益鳥等。
(5)化學防治,在發生盛期,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或44%多蟲青乳油1000倍液防治,也可用20%滅幼脲一號10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