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分布廣泛,在我國發生普遍,除為害一串紅外,還為害月季、萱草、萬壽菊、黃楊、黃檀木、花桃、百日草、杜鵑、木槿、唐菖蒲、大麗花、美人蕉、秋葵、銀杏和山茶花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蟲取食葉片,導致葉片缺刻和孔洞,並蛀食花蕾和花冠,嚴重時,葉片被食僅留葉脈,影響花卉正常生長與開花。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約15-18毫米,翅展約38-40毫米,體淺灰色,觸角鋸齒狀,每節有灰至褐色叢毛。頭部細小,複眼黑色,頭、胸交界處有1列長毛。前翅灰黃褐色,外緣線由半月形點列組成。中室斑紋白色,四周有黑褐色圈。
卵直徑0.7毫米,長橢圓形,初產青綠色,上面有許多小顆粒突起,堅厚強韌。孵前灰白色。
老熟幼蟲體長約40毫米左右,由灰黑色漸變為青白色,黃綠色等。體側有黑褐色橫帶。胸背側面密布黃點。背線寬,直達尾端,雜以6條淡黑縱紋;亞背線黑色,氣門線黃褐色。腹部第二至五節背面前半部,均有1深褐色短縱紋,以第二節的最長最黑。
蛹深褐色,長約14毫米,尾端尖銳。
發生規律
該蟲年發生4-5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越冬,翌年4月下旬成蟲羽化,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羽化後1-2天進行交配,,交配後1-2天產卵。一般將卵產在葉背、枝條上、土縫間等處,卵期7天左右。卵對乾燥、潮濕環境抵抗力極強。蛹期10天,成蟲壽命6天左右。幼蟲在10月上旬化蛹越冬。初孵幼蟲借風吐絲擴散,行走時常曲腹如橋形,不活躍,常擬態如嫩枝條棲息。5-10月為幼蟲為害期。
防治方法
(1)在秋末冬初,結合翻地可進行人工捕殺成蟲,成蟲飛翔力差,可人工用捕蟲網捕捉。
(2)利用該蟲具有趨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燈誘殺。
(3)保護和利用天敵。主要有追寄蠅、螳螂、胡蜂、獵蝽、益鳥等。
(4)化學防治發生盛期,可噴50%辛硫磷1000倍液或敵百蟲1000倍液,或Bt乳劑200-300倍液。
常用藥劑 辛硫磷、敵百蟲、Bt乳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