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在宋代時,“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 歷宋、元至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一直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 ,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 中國姓氏為“唐姓”, 中國衣飾為“唐衣” ,中國商船為“唐舶”或“唐船”, 而從海舶上轉販到的中國貨物則被成為“唐貨”。 甚至現代習稱的“漢語”,也被宋代海外諸國稱為“唐語”,中國人留居海外一年不還者,被稱為“住蕃”,而外國人在中國逾年不歸,則稱“住唐”。 沿襲至今,有些流寓海外的華人仍然自稱為“唐人”,華人在海外都市中的聚居地被稱為“唐人街”,而華僑則將祖國稱之為“唐山”。歷時千載,綿綿不絕。
這裡應特別指出,在中原人歷代南遷中,發生在唐初與唐末的兩次向閩越的大移民,在遷民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其規模聲勢之浩大,遷徙目標之集中,入居地區之廣闊、其後裔日後播遷台灣和海外數量之龐大,影響之深遠,都是空前乏後的。唐代盛時,聲譽遠播海外,所以他們移居台灣以及東南亞和歐美各地的後裔,便以“唐人”自稱。
李小龍1971年上映的電影《唐山大兄》即取自其義。唐山大兄的真名叫鄭潮安,生活在早期的泰國。他來自唐山(華僑對中國的別稱),為反抗當地惡霸壓迫華僑而業績非凡,旅泰華僑尊稱他為唐山大兄。
日本仙台藩浪人林子平(公元1738年-1793年)所著《海國兵談》曾有:“(西方各國)因有良策治世與友鄰和睦,各該國內絕無同類相殘,此乃日本與唐山(中國)之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