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指發生在上下唇或口角的細小瘡疹。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病名,復發性唇皰疹。是出現於嘴唇或鼻孔邊緣的感染。由具有傳染性的皰疹一型病毒所引起。唇瘡出現初期,患處會出現痕癢和灼熱,然後出現水泡,之後會演變成潰瘍。
病因
可由胃脾火盛、胃腸濕熱化火、感受外邪皰疹病毒所致。
病機
脾胃火盛,外邪相侵,唇生皰疹。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唇部淡紅微腫,上、下唇或口角的皮膚、黏膜上出現疹粒,狀如小粟,潰破則見黃水,或癢或痛。
胃火熾盛者,唇部紅腫發熱,癢痛,乾性破損為主;兼見渴喜冷飲,消谷善飢,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浮數等。
脾經濕熱化火所致者,,痛癢兼作,潰破流黃水,浸淫糜爛;兼見情志抑鬱,易怒,胸悶口乾;舌紅,苔黃濁或黃膩,脈弦滑。
腸胃濕熱化火見生本病者,口角流涎,睡時更甚,口角糜爛;兼見多食易飢,煩躁,嗜睡,臍周痛,多爛,肛門作癢,小便黃赤等。
辯證論治
一、辯證要點
唇部淡紅微腫,上、下唇或口角的皮膚、黏膜上出現疹粒,狀如小粟,潰破則見黃水,或癢或痛。
二、治療原則
清胃瀉火,涼血解毒
三、證治分類
1.內治法
治則:清胃瀉火,涼血解毒
方藥:清胃湯加減:石膏,黃芩,生地,丹皮,黃連,升麻,大青葉,生甘草。
方解:石膏、升麻清胃瀉火;黃芩、黃連瀉火解毒;生地大青葉涼血解毒;生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法:脾經鬱火者,可用瀉黃散以治脾胃伏火的口瘡口臭、口乾唇燥;小兒腸胃濕熱上困者,小兒疳蟲兼見唇部皰疹者,可先用連梅安蛔湯。
2.外治法
皰疹流黃水這,可外擦青黛散;結乾痂者,可塗黃連膏;皰疹糜爛者,可用黃柏、野薔薇根二味等分研末,或者白荷花瓣貼於皰疹處。
轉歸預後
如不搔抓,無繼發感染等,可在數天內自行乾燥結痂,落痂即愈。本病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加強身體鍛鍊,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飲食清淡,加強陽光曬露,不過飽,不飲酒,戒菸及辛辣,不過食煎炒炙縛。
文獻摘要
1.《靈樞·經脈篇》:“唇生細粒小皰,時流黃水,或癢或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