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首府]

哥倫比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首府]

哥倫比亞市(Columbia)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州府,人口估計約有122,819(2006年)。城市作為里奇蘭縣城,亦是擁有122,819人口的哥倫比亞都會區主要組成部分。南卡羅來納大學坐落於此。

城市介紹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

哥倫比亞市(Columbia)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最大的城市,州府,位於中部,康格利河溯航終點。人口估計約有122,819(2006年)。城市作為里奇蘭縣城,亦是擁有122,819人口的哥倫比亞都會區主要組成部分。南卡羅來納大學坐落於此。1786年建為州首府,1865年南北戰爭時被毀,後重建。向為棉花和其他農產品集散地,現仍為南部棉紡工業中心之一,農林產品加工、電子儀器、玻璃、塑膠和肥料等工業發達。文教中心。

名稱由來

城市的名稱來自與從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引導出來的美洲的雅名。據傳最早使用這個名稱的是詩人菲利斯·惠特蕾。

人口

哥倫比亞(英語: Columbia)是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州府和最大的城市。根據2006年的估計市內的居民數為122,819人。此外哥倫比亞還是里奇蘭縣的縣府。市區的一小部分位於勒星頓縣境內。哥倫比亞所屬的都市地區發展迅速,其總人口有70多萬人。

2006年哥倫比亞市區內有122,819名居民,分42,245個戶和22,136個家庭,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58.5人。其中49.22%是白人、45.98%是美國黑人、1.73%是亞裔人、0.25%是美洲土著人、0.09%是太平洋土著人、1.36%是其它人中、1.36%是混血兒。西班牙裔和其它拉丁美洲裔的人占3.03%。

哥倫比亞有三座猶太教會堂和一座清真寺。市內共有661個可以進行崇拜儀式的宗教設施。

市內的42,245個戶中有25.4%有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31.5%是結婚夫婦、17.6%是帶孩子的單身婦女、47.6%不是家庭(包括單身漢、分享房間、非傳統家庭等)、37.0%是單身漢、9.8%有65歲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每戶有2.21人,家庭的平均大小為2.97人。

市內的人口結構為20.1%在18歲以下、22.9%在18至24歲之間、30.1%在25至44歲之間、16.6%在45至64歲之間、10.3%在65歲以上。平均年齡為29歲。女子對男子的性別比為100:96.2,成年人的性別比為100:93.4。據200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市民中35.7%的人擁有學士或以上的教育,南卡羅來納州的平均數據為20.4%,美國的平均數據為24.4%。

地理環境

哥倫比亞位於南卡羅來納州地理中心的西北僅13英里處,是南卡羅來納州中部地區最重要的城市。哥倫比亞是1786年作為南卡羅來納州的新州府成立的,它是美國最早的設計建造的城市。市內的許多文化設施、公園和休養設施使得它經常被用作高生活質量的範例。哥倫比亞位於兩條重要河流的合流處,因此許多皮艇和皮划艇愛好者到這裡來。哥倫比亞還以許多獨立劇團著稱。近年來它被選入“美國生活質量最高的30個城鎮”之一。

歷史

早期歷史:早在1787年南卡羅來納州議會決定建造哥倫比亞城100來年前這個地方對南卡羅來納州的總體發展就已經起了重要作用。坎格瑞河西岸的一座名為坎格瑞斯的前線堡壘是桑蒂河河流系統的通航終點。1754年殖民政府在這裡設定了一個擺渡來連線堡壘與東岸高地上不斷發展的居民點。 與許多北美殖民地早期重要的居民點一樣哥倫比亞位於從阿巴拉契亞山脈發源的河流逆流的通航終點,而這個點往往也是順流的水的水速還剛剛可以推動水磨的地方。

1786年3月22日州議會同意了參議員約翰·劉易斯·熱爾韋(JohnLewisGervais)提出的建立一個新州府的法律。關於新城市的名稱有許多爭議。據當時發表的報導格威斯曾說他希望“在這座城市裡我們能夠在哥倫比亞的翼下找到保護”,而哥倫比亞是他希望的城市的名稱。另一個提名是“華盛頓”。最後在州參議院投票是哥倫比亞以11對7票獲勝。

1786年這個地方因位於州的中心被選為新州府。1790年州議會首次在此開會。一開始的20年中這裡直接受州議會管理。1805年哥倫比亞被列為村。1854年被提升為城市。

桑蒂運河建成後哥倫比亞與查爾斯頓有了直接的水路連線,為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桑蒂運河是1786年開始建造的,1800年完工,是美國最早的運河之一。1850年由於鐵路運輸不斷增多它停止使用。

規劃者設計了一座沿河畔兩英里長的、由400個街區組成的城市。每個街區分為英畝大的地基出售給投機商和預期的居民。買主必須在三年內建造一座至少30英尺長、18英尺寬的房子,否則的話他必須每年交5%的罰金。環城街道和兩條主街道各150英尺寬,其它分割街區的街道各100英尺寬。這個寬度是由當時的迷信導致的,當時人們以為危險的和討厭的蚊子無法飛躍60英尺的距離,否則的話它們會在半路上被俄死。今天哥倫比亞依然受益於這些寬廣的大街。

到1797年為止規劃者起當地政府的作用,此後議會設立了一個街道和市場委員會。當時的三個重大問題是酗酒、賭博和惡劣的衛生條件。

哥倫比亞發展迅速,1800年後不久其人口就已經快達到1000人了。

19世紀:1801年南卡羅來納學院(今天南卡羅來納大學)在哥倫比亞成立。選擇哥倫比亞為該學院的原址的目的之一是希望以此統一南北的居民。此外南卡羅來納州的領導人希望能夠直接監視學院的發展和進步。學院建立後多年裡學位授予典禮是在議會召開的12月進行的。 1805年哥倫比亞被提升為鎮,鎮的政府是一名鎮長和六名助手。第一位被選的鎮長是約翰·泰勒(JohnTaylor),泰勒後來進入了州議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以及美國議會的參議院和眾議院,最後還出任南卡羅來納州州長。1816年哥倫比亞有250個戶和1000多名居民。

1854年哥倫比亞被提升為市,其政府由一名選舉而出的市長和六名助手組成。兩年後市內設立了一支警察隊,由一名全職警官和九名巡警組成。城市依然不斷迅速增長。1850年代和1860年代裡哥倫比亞是南北卡羅來納最大的內陸城市。這段時間裡鐵路對哥倫比亞人口增長起了巨大作用。1840年代裡最早到達哥倫比亞的鐵路最重要的作用在於運輸棉花,而不是旅客。棉花是哥倫比亞及其周邊地區的生機。1850年市內的商業和經濟全部直接或間接地與棉花有關。

1860年12月17日南卡羅來納分裂大會在哥倫比亞的第一浸信會教堂召開。開會代表以159票對0票的全部多數簽署了同意分裂的決議。哥倫比亞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為美利堅聯盟國其它會議和大會的理想地點。在南北戰爭期間數個州的銀行家、鐵路公司總裁、教師和神學家不時在哥倫比亞開會。

1865年2月17日在威廉·特庫賽·謝爾曼的聯邦軍軍隊占領哥倫比亞的過程中城市被付之一炬。傳說第一浸信會教堂差一點被謝爾曼的士兵焚毀。傳說士兵來到教堂門口問教堂的管家分裂決議是在哪裡簽署的。那個管家將士兵帶到附近的一座衛理宗教堂,由此將這座歷史性建築保護下來了。

戰後不久就大火的起因就爆發了爭論。謝爾曼責備同盟軍在撤出哥倫比亞時將堆在街上的棉花捆點燃了,加上當時大風,導致失火。他否認下令點火,但是他的確下令摧毀重要的軍事設施,比如同盟印刷廠等。當地居民、聯邦軍士兵以及一名報社記者則稱聯邦軍士兵為了報復南卡羅來納州領頭從聯邦分裂出去而點火。也有人稱(比如詹姆斯·率文在他的書《LiesAcrossAmerica:WhatOurHistoricSitesGetWrong》中)大火主要是同盟軍導致的。今天遊客可以沿謝爾曼入城的路徑看倖存大火的建築和結構。

在重建時期里哥倫比亞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記者、遊客來到南卡羅來納州的州府來觀察一個南方州的議會,因為這個議會中包括過去的奴隸。1865年大火後哥倫比亞也獲得了恢復。重建初期市內的建築工業發展良好,外圍鐵路的修復也為當地居民造成了許多就業機會。

20世紀:20世紀初哥倫比亞成為一個地區性的防治工業中心。1907年哥倫比亞有六個織布廠,共3,400多名工人,年工資總額819,000美元,為整個地區帶來了480多萬美元的經濟周轉。

到1908年為止哥倫比亞沒有鋪設的街道。不過在115個十字路口上有受維護的人行道,這樣行人在穿過街道時不用趟過泥水。有一段時間作為實驗華盛頓街上鋪設了木板。但是下暴雨時這些木板就順水漂走了,成為當地的笑話。1925年開始鋪設柏油路。

1911年和1912年哥倫比亞市內大興土木,建築了價值250萬美元的新房屋,其中包括三座銀行大廈、一座購物中心和多座大旅店。

1917年9月1日美國陸軍在哥倫比亞開設了一座兵營。

1930年哥倫比亞是一個有50萬顧客的商業中心,市內有803家零售店,其中280家是食品店,此外還有58家衣裝店、57家飯店、55家加氣站、38家藥店、20家家具店、19家汽車商、11家鞋店、9家煙店、5家百貨商店和一家書店。市內有119家批發商,其中三分之一是食品商。

1934年哥倫比亞市將原來的聯邦法院買下作為市政大廈,這座建築使用的是附近溫斯伯勒的花崗岩建成的,其設計師是尤里西斯·格蘭特總統的聯邦設計師米勒,1876年建成,今天被列入國家史跡名錄。米勒還建造了許多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辦公樓。本來米勒的計畫中還打算建一座鐘樓,但可能因為建造費用大大超過了預算而被放棄。大廈的牆壁上有米勒的原始設計的複製以及哥倫比亞開始時期的歷史照片。

1940年過去的兵營重新啟用,因為當時市政府希望軍隊能夠永久駐紮在哥倫比亞。1968年在五角大樓的批准下該兵營被併入哥倫比亞市。

1940年代初,在日本襲擊珍珠港後和美國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吉米·杜立特在哥倫比亞的軍用機場為空襲東京作訓練。今天這座機場成為了哥倫比亞都市機場。他們訓練使用的飛機是B-25米切爾型轟炸機,在哥倫比亞的另一機場的飛機庫里陳列著同一型號的飛機。

1940年代裡哥倫比亞也開始試圖取締傑姆·克勞法和種族歧視。1945年一座聯邦法院判決市內的黑人教師應該與白人教師獲得同樣的薪水。但是在此後數年裡哥倫比亞試圖剝奪許多黑人教師的教書權利。其他市內黑人企圖獲得的同樣待遇包括選舉權和取消種族分離(尤其是在公共學校里)。1962年8月21日八座市中心的聯銷店首次向黑人出售午飯。1963年南卡羅來納大學首次接收黑人大學生。約同時多種種族分離開始在市內被取消。黑人參加多個社群委員會,市政府採納了反歧視的雇用政策。這些和其它進步措施使得哥倫比亞於1964年第二次獲得全美城市獎(第一次是在1951年)。1965年<新聞周刊>發表的一篇文章讚揚哥倫比亞“將自己從教條種族隔離政策的弊病中解放出來了”。

在1950年代裡哥倫比亞地區的人口從186,844人增長到260,828人,增加勒比海40%,其中市內的人口達97,433人。

此後的城市建設中人們非常重視歷史保護。1967年歷史上的羅勃特織布廠被修復,這導致了室內許多歷史建築繼而被修復。1970年代初南卡羅來納大學重新擦亮了其“馬蹄鐵”。一些當地的博物館也是在此時對歷史興趣的提高的機會裡建立的,其中包括1988年開放的南卡羅來納州立博物館。

1980年哥倫比亞都市地區的人口達410,088人,1990年約達47萬人。城市繼續試圖改善其居民的生活條件和使得當地的經濟多樣化,來保持城市未來的不斷發展。

近年歷史: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哥倫比亞的市中心被復甦。原來的倉庫區成為一個高級飯店、購物和酒吧區。2002年殖民中心開放,為哥倫比亞帶來了數個明星的音樂會。2004年哥倫比亞都市會議中心開放,一個新的會議中心旅館和一些其它居民區正在建設中。

有些人批評城市復甦市中心的努力不很成功,回遷的人比預計的少。不過近年來許多私人在市中心進行重建和建設工程,越來越多的人遷回市中心。一些歷史性的市中心建築被改造成公寓,市中心也有新的建築造起來。河邊的復甦拆毀了舊的公園,建造了新的公園,吸引了許多人到市中心的公園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