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音海爾瓦廟

哈音海爾瓦廟

哈音海爾瓦廟是內蒙古鑲黃旗境內最有影響的大型寺廟,它距今鑲黃旗政府所在地約9公里,現為鑲黃旗藏傳佛教——喇嘛教唯一的一處宗教活動場所。

基本信息

歷史

哈音海爾瓦廟哈音海爾瓦廟
據說,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樹下頓悟佛理,創立了佛教。西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之後,歷經發展,佛教又劃分了兩個體系,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分為顯宗和密宗。公元七世紀,蓮花生大師將密宗傳入西藏後與苯教反覆鬥爭、相互滲透、融合,最後形成有西藏地方特色的佛教——藏傳佛教。因為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被稱為“喇嘛”,所以,人們就稱藏傳佛教為“喇嘛教”。那藏傳佛教又是怎樣傳入蒙古地區的呢?其實,藏傳佛教傳入內蒙古地區始於明朝隆慶、萬曆年間(1567-1620)。回溯元朝時期,紅教主要傳布於蒙古貴族間。由於紅教不甚守戒律,明永樂年間,西寧人宗喀巴對喇嘛教進行了一次改革,主張“敬重戒律”,提倡苦行,即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等等。元後,俺答汗統治時期,蒙古地區與明朝修好,原始的薩滿教和紅教等已不適合當時的政治需要。此外,西藏的黃教勢力也需要蒙古貴族的支持。這樣,1578年,俺答汗在青海仰華寺會見達賴三世,許願用金身塑釋迦牟尼像。同時,俺答汗主持召開仰華寺大會,在這次大會上,蒙古當權者和黃教僧侶達成共識,黃教從此傳入蒙古地區。
鑲黃旗哈音海爾瓦廟始建於康熙五年(1666)。據記載,當時有一個從西藏來傳教的喇嘛,在鑲黃旗建了一座廟,稱馬王廟。建廟過程中和建成後,王公富牧們都曾大力資助,一些牧民還不斷送子弟到廟裡當喇嘛。十幾年後,該廟僧眾已有五六十名。康熙四十八年(1709),商都馬群總管雲東將該廟的建造、發展情況上奏朝廷,清聖祖十分讚賞,給該廟取名“廣益寺”,賜給一尊50兩重的哈音海爾瓦銀佛。此後,該廟又叫哈音海爾瓦廟。

規模

哈音海爾瓦廟哈音海爾瓦廟
西藏喇嘛圓寂時,從該廟內選定19歲的小喇嘛斯琴為轉世活佛。清乾隆元年,25歲的斯琴活佛赴西藏,朝覲七世達賴嘎拉桑扎木蘇,達賴授予斯琴卻日學位,賜給佛教法規《扎雅格》經。斯琴活佛32歲時(當時已是乾隆八年,即1743年),再度到西藏,請回斯琴喇嘛度牒,並賜給蒙文《丹珠爾》經一部。此經現保存在內蒙古科學院圖書館。
哈音海爾瓦廟經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八年(1743)、乾隆五十六年(1791),進行了幾次擴建,到18世紀末,已具有相當規模。此後,又有兩次大的擴建,一次是光緒十一年(1885),將朝克沁殿擴建為81間。那時,廟內僧眾達1500名。另一次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該廟趁西藏活佛吉木彥西都布到北京之機,將其請來講經,遠近僧眾1萬多人前來朝覲、聽講,並大量布施,該廟再度擴建。擴建後僧眾達2000名。
規模最大時,哈音海爾瓦廟有5個拉桑(喇嘛教的學部),大小18個殿堂,5個廟倉,喇嘛住宅500多間。主要殿堂有:朝克沁殿、卻日殿、堆英克爾殿、門巴殿、拉希殿等。5個拉桑分別是:卓特巴拉桑、賴瑪禳拉桑、堆英克爾拉桑、門巴拉桑、卻日拉桑。5個廟倉為:卓特巴倉、賴瑪禳倉、堆英科爾倉、門巴倉、卻日倉。
哈音海爾瓦廟內除藏有七世達賴喇嘛賜給的佛教法規《扎雅格》經,清高宗賜給的蒙文《丹珠爾》經之外,還藏有大小金銀佛像、雕刻、刺繡等各種文物及數千件工藝品。5個拉桑中曾進行過天文學、哲學、曆法、醫學等學科的研究,出現過一些知識淵博的喇嘛。鑲黃旗很多知名的喇嘛門巴(蒙醫)均出自哈音海爾瓦廟的門巴拉桑。
清朝末年和中華民國初期,因連年戰亂,哈音海爾瓦廟多次被洗劫。此後,逐漸衰落。民國時期,因土地問題於1936年搬遷到今鑲黃旗哈音海爾瓦蘇木政府所在地。新建的哈音海爾瓦廟其規模大為縮減,其中的朝克沁殿由81間縮減為49間。“文化大革命”中,因所謂“破四舊”,該廟被徹底拆除。

現狀

1988年,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和鑲黃旗財政撥款,旗政府在哈音海爾瓦廟舊址上,新建經堂1座,另建廟倉3間,仍稱“廣益寺”。並請來多尊佛像,供奉於經堂。數年內,先後有十幾名喇嘛在寺內居住、念經和舉行廟會。

節日

正月經會和六月經會是哈音海爾瓦廟最大的盛典。正月經會從農曆正月初七開始,十六日結束。六月經會是從農曆六月初七開始,十六日結束。六月經會期間要跳查瑪:十四日開始,十五日請麥達爾(梵語音譯,即彌勒佛)出巡,十六日結束。此外,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朝克沁殿召開瑪尼會。八月,召開門巴會。會後,達賴喇嘛帶領僧眾上山採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